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漆艺 当归(组图)

漆艺 当归(组图)

2018-01-12 10:28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庄燕琳、关慧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mszb2018010600016v01b003

螺钿漆器的幽深与绚丽  

当黑漆的幽深与螺钿的绚丽同处一个画面,共同呈现于一个器物之上,漆器的一种独特而诱人的美感就悄然显现。

黑漆,为熟漆中混合铁粉静置,数天后晒制搅拌过滤而成。黑漆漆膜较生漆厚,流平性好,打磨抛光后不仅黑亮,而且有种幽不可测的深邃之感。幽深,这是黑漆所给我的意象。

螺钿,来源于大海中的各类贝壳,经切割、打磨、抛光等工序,最终制成薄薄的片状,一般用于镶嵌工艺。螺钿本身具有强烈的材质美,炫丽多彩,在光源的照射下,晶莹闪耀。使用螺钿镶嵌的图案,总是可以凝聚光源,令人瞩目。

当黑漆遇上螺钿,一种奇妙的对比就呈现出来。当黑漆的幽深与螺钿的绚丽同处一个画面,共同呈现于一个器物之上,漆器的一种独特而诱人的美感就悄然显现。作为天然树脂的生漆,不仅自身可以转变状态,而且可以用于粘结与定型他物。而螺钿则由漆来粘结。漆,既深邃,又包容。这是漆器可以集幽深与绚丽这对矛盾体于一身之原因。这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碰撞,成为漆艺的一种特别的语言。

黑漆与螺钿之间的搭配是有形与无形之间的交融。黑漆为底,覆盖于漆器之上,器虽有限,但漆却无边。器有形,而漆无形。在无形之黑漆上,螺钿嵌出边界,呈现出图案,是无形之上的有形。有与无,一直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论题。有形与无形,交融于一处。黑得越幽深,绚丽的形越凸显。黑漆之幽深与螺钿之绚丽还体现着一种生命哲学。漆黑代表着终结,螺钿之闪亮象征着希望,黑漆与螺钿之冲撞与交融,正体现着这种纠结而又生机勃勃的状态。

漆器,尤其脱胎漆器,有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以大漆作为主要媒材,辅之以各类工具材料,从无到有去塑成一个器物,这是创造的过程。从调制各种漆开始,经过一遍遍裱布刮灰制成胎底,再于其上进行髹饰。于胎底之上髹黑漆,饰之以螺钿与其他。在制作过程中,镶嵌、打磨的工序一遍接着一遍,极为繁琐。然而,当一切就绪,最终上涂黑漆,干燥后小心翼翼地将图案研出的过程,却是一种享受。当看着黑漆覆盖下的螺钿显露出来,推光揩清后的黑漆愈发幽深、螺钿愈发绚丽,成就感油然而生。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在当今的艺术语境下,焕发出许多新的可能性。

漆画创新教学之我见  

提高高校的漆画创作质量,一方面在传承上,我们要心平气和地静下来成就匠人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要鼓起勇气,打破局限,尝试与体验无限可能。

在高校漆画教学上,要想引导学生在漆画上有所创新,必然要学生先懂得漆本身具有的“生命流动性”这一属性。在我看来,漆是有生命的,它有自己的形态,有自己的律动轨迹。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我们要找到平衡,方能把握其最终样貌。这是漆的神秘之处,也是其趣味所在。漆因为与色粉的碰撞有了斑斓的色彩,也因为对厚薄的掌控有了其各异的形态。而这样的色彩通过漆的这一媒介相互交融、变化,所产生的无限可能性让我们能感受到漆的自然生命力。有了对漆这一自然生命力的体会,再谈漆画创新,就不再只是从绘画材料的拼接组合上思考创作,更多是借着漆画的无限可能去表达我们眼中的生命状态。这样一来,不管是刻画静物还是风景,表现人物还是自然,都应该引导学生对其内在的生命力进行思考和表达。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眼光和思路就会一下打开。再回到创作上,题材、材料、技法等因素都会成为学生思考创作的切入点,并能有机地将题材、材料、技法融为一体。不再是以往各个环节都分开独立的创作的方式。

当然,这样的漆画教学一定具有其实验性。在长期固有教学模式下的艺术生们,一定会对材料属性的掌握,漆画构图样式和规律,漆画表现技法等方面感到困惑而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看到漆这一媒介的无限可能;另一方面,在个别指导过程中,因材施教并在针对不同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一对一的传统教学局限。遇到问题时,分组讨论实验;分享结论时,共享实践成果。这样,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体验自己的实验过程,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成果。而这一方式在教学效果上又具有发散性。一个班的每一个案例都会被所有学生接触并体验和展开思考、尝试。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技法、材料的同一化、单一化的问题。

漆画创作要打破画种的局限,打破中西画的界限,打破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的约束,同时融汇中西、贯穿古今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之路,在继承中发展。并且,引导学生漆画创作要具有时代性、真实性。如今,太多的学生在绘画创作时没有思考当下的时代问题,更没有切身体会。选取的网络素材缺乏时代感、真实感,从而导致学生在进行漆画创作时,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没有思想的互动,更没有与观众产生思想共鸣。创作出来的作品空洞而虚假,缺乏感人之处。

所以,要提高高校的漆画创作质量,一方面在传承上,我们要心平气和地静下来成就匠人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要鼓起勇气,打破局限,尝试与体验无限可能。同时,也要从存在的市场潜力中去发掘漆画的艺术价值。在开拓漆画的市场价值的同时,使其不断向前进步。

当下的学院漆艺教育——以广州美术学院漆艺专业教学为例  

古老的漆艺在当下的中国,无论在艺术,还是在日用、设计等领域,均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在年轻学子身上播下种子,看它如何生长。

广州美术学院是中国较早设立磨漆画专业的艺术院校,是中国传统漆艺教学、创作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由蔡克振先生将磨漆画教学引入广州美术学院以来所培养的本科、研究生,作为教师活跃在各院校的漆艺专业,为中国华南地区的漆艺教育建立了基础。2011年由李伦先生提出申请,正式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成立漆艺专业,并于2012年恢复漆艺本科、研究生招生。以高等美术院校的学术高度,参照国际漆艺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明确提出髹漆艺术学科不应仅仅是漆画,还应包括漆立体与漆空间的维度。为此,重新切入漆艺这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以适应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广州美术学院的漆艺教学以传承漆技艺为主轴,并在漆艺实践基础上,使学生汲取多元化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一个可塑的漆学系统。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分为漆平面和漆立体两大部分,涉及漆画艺术、壁画艺术、空间艺术、家具、屏风、首饰工艺、礼品和日用产品等方面。漆艺专业课程贯穿本科二至四年级,分为四个阶段:漆工艺基础、漆艺应用、漆艺创作和毕业创作。近年来亦逐步开设当代艺术的相关课程,以此让学生从大的艺术视野出发,增强对于艺术的认识和感知,从漆艺术之外,反哺漆艺的创作,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积极吸收和借鉴不同漆艺系统的技艺与理念,使学生在体悟与实践中探寻漆艺术的可能性。

在广州美术学院漆艺专业任教期间,我思考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使漆艺这一具有当代意义的古老艺术样式重新焕发生气;二是如何使得漆艺恢复它在日用与设计层面曾经不言而喻的效用。或许我们可以从广州美术学院近年来优秀的漆艺毕业生作品中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广州美术学院年轻漆艺家们的知识架构和审美倾向无疑是个人化的,同时亦是多元的、跨越学科的,他们在教学实践之中,使用古老天然的大漆去创作,将他们自身对于世界的思考、他们生活的经验与情感融入漆文化与漆艺术的博大语汇中,这种创作本身便是一场场充满实验的、未知的探索。

漆艺的历史从来就不是固守成规的历史,而必定是顺应时代的背景与集体意识而不断渐进的。古老的漆艺在当下的中国,无论在艺术,还是在日用、设计等领域,均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在年轻学子身上播下种子,看它如何生长。

以创作思维引导漆画教学  

我们培养的是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而不是工匠。但前提是你必须要知道工艺,否则就会无从下手。

我1992年开始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主任,在此期间,对于教学和创作我一直强调和提倡基础,设计整个教学课程的时候,我最看重的是基础训练。所以在整个教学中,素描占的比例非常重,课时数和版画系是一样的。在我看来,只有把基础打牢了,你才能适应之后的创作。对于创作能力的培养,我的看法是:一定不要叫学生走向匠人。我们培养的是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而不是工匠。如果要培养工匠,直接下工厂就可以了。但前提是你必须要知道工艺,否则就会无从下手。就像绘画一样,你一定要拿笔,懂得色彩的基本道理。

当时,漆画在工艺系它主要是一个课程,还不算一个专业。这个课程本身也不是强制性的,是可以选修的。漆画在师资方面不是很强,但是我陆续找了很多老师去引领漆画教育的发展。我总觉得大漆的局限性太多,所以无论在漆的材料还是创作上都要求研究和发展一下。像材料这方面的研究和调查,主要针对大漆及腰果漆的使用。我们一直在考虑用什么方式来更加丰富这个学科领域,因为大漆的过敏反应,的确对学生及老师来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漆画专业、漆画学习我认为应该具有创造性,强调创新与特别,既要吸引眼球又要有品味。比如曾经有位学生就是很有创造性的,我记得她在上我的创作课时画了一个草图,我看过之后就觉得可以转变成漆画。但当时她还一点都不懂漆画,我跟学生聊开了。为了告诉她漆画是什么,我就在家里拿了一个阳江的漆盘,有立体感的金鱼图案。本来打算拿这个漆盘给她看,告诉她这就是漆艺作品,但是后来我又悄悄拿了回去。因为如果我告诉她这个工艺品就是漆画的话,我怕她会掉入漆画就是工艺品的陷阱里面,依葫芦画瓢。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也希望以创作思维通过我的行为去直接引导学生。

当代的漆画创作,我认为形式与创造力这两点非常重要。艺术家最后的成熟时期,其整个艺术创作的理念,是不断从历史、文学、哲学、社会等多种角度去延伸的,而不是沉迷于一种小情趣和小局部。艺术家一定要勤快,在勤快中不停地观察求变,收集瞬间。其实瞬间就是一种灵感,抓住它,不断地放大、强调它,自然而然就成为系列了。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3456789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