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林徽因等毕业于美国宾大的第一批建筑师所留下的(组图)

林徽因等毕业于美国宾大的第一批建筑师所留下的(组图)

2018-08-20 13:50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钱雪儿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林徽因毕业照 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校档案馆,1927年2月24日。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面对社会变革的“觉醒”

记者:关于展览主题“觉醒的现代性”,如何去界定中国现代建筑的开端? 

童明:这里所提到的“现代性”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有点不太一样。我们一般把“现代”当作一个历史阶段,或者时间的节点。在这个展览中,“现代”指的是此时此刻的这一瞬间。如果以这个观点来看的话,并不是说我们到了20世纪以后才进入了“现代”,实际上“现代”一直都存在。古人它也有它的现代性的问题。如果把它“翻译”到建筑上的话,所谓的现代建筑就是跟我们此时此刻整体的社会生活背景相关的一个当下存在。建筑实际上是一种翻译,他得把各种各样的背景、生活的流动、感知凝聚成一个具体的成果。这是一种艺术,诗歌、电影、音乐、绘画都是这样。

这个“现代性”是一语多关的。对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而言,他们出国留学后视野打开,学了很多新的东西,然后回国后面临中国城市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的萌发,产生思考和应对。我们今天同样面临这样的格局,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内,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建筑如何作为一种人类的思考语言来回应这件事,然后形成一个具体的现实性的成果,这个是我们讲的现代建筑它要讨论的一个话题。

但是,关于“现代性”的确存在另一个话题,就是时间段的问题。我们把这次展览的主题称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可以认为他们代表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开端,也就是说,他们所从事的事情跟以往完全不一样。在以往的中国社会或者城市中,从事建造的基本上是工匠,并非现在意义上从事建筑学的人。不仅是到宾大的这批人,实际上在20世纪初,大概有将近一百多个到欧洲、美国、日本去学建筑的学生,他们把这个概念以及系统带回到中国,再逐渐地建立和发展。如果我们把它放到一个更加开阔的世界里面来看的话,它是跟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因为20世纪初实际上像上海这种城市已经开始步入到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形成了一个跟以往不一样的格局,包含现代经济和现代产业。因此它就会出现对于城市建筑的大量需求。比如像银行或者办公楼,这是以往工匠体系所不能够应对的。同时还有技术上的挑战,新的建筑建造技术也发展成型,它需要有一个体系来完成这个工作,不再是靠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就能完成的了。这个系统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现代建筑设计的系统,里面存在着大量的分工协作,以及跟社会的广泛关联。它要时刻面对全新的挑战,而以往的工匠体系是因循传统,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因此,这个现代建筑的开端实际上是以这个节点来来进行描述,那么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个就是做建筑的整个时代环境变了,它面对现代城市背景,各种各样的变革。第二个是工作方法变了,它体现在现代化的工厂和传统的这个手工做法的差别性。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