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林徽因等毕业于美国宾大的第一批建筑师所留下的(组图)

林徽因等毕业于美国宾大的第一批建筑师所留下的(组图)

2018-08-20 13:50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钱雪儿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梁思成,立面设计,1926年约翰·斯图尔森纪念奖学金竞赛,参赛作品,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20年代末期)。

记者:展览的另一篇章以上海为样本分析了建筑的“现代性”,选择这些建筑个案的共同意图是什么?它们与当下建筑之间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童明:这个展览的主题是两个,一个是关于宾大留学归来的中国建筑师,以及他们带回来的建筑系统,另一个就是上海这个城市。这两者其实是相关的。当时的很多建筑师回到中国之后选择了上海,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建筑。因为上海是个特别的城市,它始终在各个阶段里面引领着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潮流。这是个充满现代性精神的城市,而这批建筑师所从事的职业又面临着许多挑战,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契合点。

另一方面,这批建筑师的很多作品,今天再次被发掘,我认为它们仍然是熠熠发光的。比如展览中有一个板块展现华盖事务所当时设计的大上海大戏院,其中有一张照片的图景特别生动:左半边是当铺,以及一两层高的传统民居的白粉墙,就是一一两层一两层楼的这种传统的民居。然后新盖的大上海大戏院在旁边并峙而立,充满光彩。我觉得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映,且也是这个城市的体现。上海始终都是一座兼收并蓄的城市,因此,它反过来也需要有相应的建筑的载体来承托和展示这种生活,而那个年代的建筑师就是这一切重要的“幕后”制造者。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回顾,从专业角度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被遗忘和忽视,但是如果稍微挖掘一下的话,会发现他们有很多的建筑作品实际上是很前卫的。比如范文照早期做的一些作品是采用西洋古典风格的,但是通过对他作品的空间分析,会发现他的作品呈现出毫不拖泥带水的“现代”。实际上他的思维方式和融合能力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杰出的。回看他们的作品,不仅仅说是历史性的整合和梳理,更重要的是要反思我们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专业内的思维方式实际上都是含糊的,很“混沌”的。相比他们而言,可能一点都不“现代”。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