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艺术社区”生活圈 从美术馆进驻商场开始(组图)

“艺术社区”生活圈 从美术馆进驻商场开始(组图)

2021-12-01 09:58 文章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社区”生活圈 从美术馆进驻商场开始...

在过去的美术馆学观念中,在商场内设美术馆一般难以得到认同。像2015年上海喜盈门国际建材品牌中心落成后,特别请了一位法国设计师,设计了云艺术中心。这是一个从墙面到照明完全符合“白盒子”美术馆要点的空间,当时业内不少人却讽刺它将美术馆搬进建材市场。建材市场为何不能拥有美术馆?后来广州还有菜场美术馆等社会实践项目。更何况这个建材品牌中心其实是新的当代建筑,专售价格不菲的品牌建材,到这里选购装饰材料的人群邂逅艺术并不违和,此前这一艺术空间也举办过德加展,后来这一有着专业展陈条件的美术馆还是因商家入租而关停了。从人文的角度来说虽然感到可惜,可从商业逻辑上来说,这类商场本没有公共文化服务的义务。紧接着,这一中心实施了直接利用商场来举办当代艺术展的计划。其特点是,不单单摆放一些作品,也通过展览在商场中开展讲座、论坛等公共教育,让顾客有了不经意与艺术家、评论家对话的机会。展览的作品也既根据商场空间又根据商场顾客特点而策划。像由马琳、倪卫华联合策划的“云之空间实践”,提出当艺术介入商场如何与顾客发生关联的思考。当时,女雕塑家李秀勤的木结构装置《触云》置于商场休闲区,顶部是几朵云的造型,这是艺术家通过与盲人合作后,对触感投入人文情感而创作的,商场空间很高,中心处直通楼顶,这件作品布置在那里被认为特别合适。而林森的《冷水》雕塑,题材人物来自游泳的日常市民,作品不大,雕塑的市民有的站在跳台上,有的坐在救生圈上,一下子让这个空间富于动感,这倒是名副其实的商场中的市民化公共艺术。

当艺术家的作品离开固定的美术馆空间而来到商场,其作品所处的现场完全是剧场化的。这样为剧场化而创作可展示的作品,反而使得艺术家的灵感和多维度思考在实践场所得到展现。这样一种价值是双方面的,既有商铺存在于艺术环境中的价值,也让艺术在与商铺空间及空间中人们的对话中产生价值。这个时候艺术作品承担起在商业社区现场进行公共教育的功能,当然也可以让这个商铺兼而有美术馆的功能。接下来要考量的,其实是策划人和艺术家,需要为商业空间引入什么样的作品,让它们如何作为中介与顾客产生链接。

从社区艺术理论上来说,商场艺术展其实更需要被鼓励。地产、文化商场和旅游景观中的美术馆,形成2010年以后上海当代型美术馆落地的由头。在上海,除了工业原址可向文化园区转型,社区商业体同样附带文化便民的属性,但通常我们见到,社区商业体中往往有市民书店而没有社区美术馆。我认为,在社区美术馆的实践中,其实颇为适合在社区商业体中的小型空间进行艺术实践,把美术馆的大展览拆成小展览,大空间拆成小空间。比如在马桥镇和吴泾镇的满天星商业广场,就设有满天星艺术项目,不但测试在社区商业体中的艺术展览过程,而且推动青年艺术家。吴泾满天星艺术项目办过一个名为“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展览,展出了不少能与市民互动的装置作品等,展览空间是临时用美术馆专业展墙的方式搭建和分割的,对标“建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当社区商业体拥有社区美术馆,形成十五分钟“艺术社区”生活圈变为可能。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