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赵海涛:当二里头考古的进度条走到2%(组图)

赵海涛:当二里头考古的进度条走到2%(组图)

2022-11-08 10:03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赵海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赵海涛在工作

不爱兵器爱酒器

我们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但当时的人们没有把原料珍贵、技术复杂的铸铜技术大规模运用在战争上(发掘的铜兵器不过30来件,而且主要是只有几厘米长的铜箭头),而是用来生产大量酒器,已发现20多件。

我们发掘出几百件酒器(主要是陶器),有酿酒的、盛酒的、温酒的,这些器物内壁都检测出了酒的成分。当时喝的主要是米酒,度数低,冬天喝比较凉,所以会温酒,酒在加热之后酒劲更大。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粮食剩余,人们才会酿酒。所以,饮酒在当时是贵族的特权。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里写过夏人禁酒的故事,说大禹品尝有人敬献的美酒,喝得酩酊大醉,醒来说酒太好了,后世一定会有人为了它家破人亡,于是下令禁酒。但看来似乎很难禁绝,至少在考古学上,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关禁酒的证据。饮酒活动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交,除了享乐,还有调整社会关系、体现社会等级的重要功能。

二里头遗址的手工业活动比较丰富。一般来说,一个数百口人的村子,一口水井就足够生活所需,但我们在一个约1000平方米的发掘区域里发现9口水井,有多口水井的间距只有一两米,这个密度远远超出一般生活用水的需求。我们推测,这可能是满足用水量较大的手工业生产所需。

考古有时候就是先设想,再寻找线索,一步步去验证设想。发掘没有结束,就没法知道下面到底是什么情况,这是考古学的魅力——不知道的地方永远比知道的要多,尽管知道的越来越多,但是不知道的还是会更多。

近年来,我们还首次发现了制陶遗存。在遗址西北部出土了800多片外表、断茬带有红漆的陶片,数量为以往历年发掘出土带漆陶片总量的近20倍,这说明周边可能存在制漆作坊。此外,在宫城西南角还发现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

除了发掘到重要现象,通过综合研究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也很有意思。最近五六年,我对二里头文化晚期阶段的资料做了综合梳理,发现礼仪性的、政治性的大型工程,都在同一阶段遭到破坏,比如道路系统、宫城城墙、宫殿建筑群等。这些破坏是来自所谓商政权的前身和东夷人的先辈,说明当时二里头的政权很可能被推翻,它不再是一个都城。

但与此同时,二里头的铸铜、制漆、加工骨角器等手工业作坊还在继续使用,还新建了宫室建筑等大型夯土工程,说明二里头仍然是新政权中的重要聚落。这些当时的“高科技”工艺,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设施,一般都会被再利用一段时间。

二里头是这样,商周政权更替时也是如此。周的青铜器铸造水平要比商末差一大截。周灭商之初,先把工匠都留在当地继续铸造青铜器,后来才迁到新朝都城。考古发掘和研究如同侦探破案——发现蛛丝马迹、找到逻辑关系、建立证据链条、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这也是考古研究的魅力和乐趣。

二里头考古工作开展63年以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订了科学的计划,抓住了体现二里头价值的重大问题,持续不断地工作。第三代队长许宏老师曾经在《最早的中国》里说,二里头宫城是通过学术设计“想”出来并且验证得到的。实际上,二里头遗址的很多重要收获都是如此,是通过精心的学术设计、科学的计划安排而逐步取得的。

比如,最近刚公布的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多网格式布局,也是通过对以前资料的深入研究、分析,推测“井”字形道路划分的网格外围应该都有墙垣围护,而后从关键地点发掘验证,并逐步扩大范围探索出来的。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