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赵海涛:当二里头考古的进度条走到2%(组图)

赵海涛:当二里头考古的进度条走到2%(组图)

2022-11-08 10:03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赵海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河南省洛阳市二里头遗址祭祀区以西区域考古发掘现场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四代队长的60余年“接力”

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著名史学家徐旭生先生发现的,当时他在豫西寻找“夏墟”,在偃师二里头村的麦田里看到了随处可见的陶片。我是河南人,1976年出生于南阳市唐河县,1995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96年被分配到考古专业。我和徐先生是同一个县的老乡,只是直到大二学习夏商考古,我才知道他的卓越成就。

1959年秋,二里头工作队的第一代队长赵芝荃先生和同事就进驻开展考古工作,接连完成了二里头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的基址发掘,发现了宫殿区外贵族墓葬、铜玉礼器、部分手工业作坊遗址,让人们对二里头遗址整体布局有了概括性了解。

1979年,郑光先生上任第二代队长,他和同事进一步细化了二里头文化分期,重点发掘了以铸铜作坊、祭祀遗存、贵族墓葬为代表的遗迹,发现了大量器物。他们还在这里建了工作站,1987年,二里头村给工作队划拨了5亩土地,考古队员才有了固定住处,这个工作站一直沿用至今。不过那时候没有专门的取暖设备,房间里得烧煤,听说有一年大风倒灌进烟囱,郑光先生都煤气中毒过。

1999年起,许宏先生成为第三代队长。接下来的20年,是二里头考古取得最丰硕成果的时期,发现了“超级国宝”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又找出了一座宫城。勘探、发掘出的“井”字形4条大道,把宫殿建筑群、作坊、祭祀区等划分在不同区域内,这算是中国第一个主干道上的“十字路口”;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这些考古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9年,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开始准备硕士毕业论文《岳石文化与周围同时期文化的关系》。为了收集材料,我到二里头遗址参观学习,在当时一号宫殿的补充发掘工地,看到了主殿下面坚硬的夯土和其中铺垫的成层卵石、深深的水井,很是震撼。因为涉及较多二里头遗址的内容,许宏老师还是我的论文答辩委员之一,给了我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

毕业后,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那时候考古研究所的人员不多,但全国各地的考古队又很多,像安阳殷墟这种大的考古项目可能会有四五个研究人员,其他大部分队伍只有一两个研究人员。当时二里头工作队的另一名成员恰好考上了研究生,只剩下许宏老师。于是,2002年硕士论文答辩结束,我就被他邀请来队工作。

从2003年起,我开始协助许宏老师主持现场发掘;到2010年,工地上的事基本是我在具体负责。我还是考古报告《二里头:1999-2006》的主编之一,并承担了其中近半的写作任务,还有大量的策划与统筹工作。这部400万字的报告后来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成果和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许宏老师认为我“贡献巨大”。

二里头的前两代队长,都在岗位上工作了20年。因此我的上一代队长许宏就多次公开表示,自己也不会超过20年。2019年3月,他主动辞职,推荐我来担任队长,他觉得是时候让我来带起这支队伍了。

那一年实在太紧张了,同时负责多项重要工作。2019年10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放,同期举办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纪念大会,我在发言最后没忍住落了泪。我说很感谢各级政府、各界人士特别是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他们为二里头付出和牺牲了很多……当时各种情绪纠合在一起,突然就眼眶一热。

二里头考古的下一个20年

我刚来的时候,二里头遗址的社会关注度还比较低,我们主要就是做发掘研究的本职工作。我还负责跟当地的农民打交道,包括联系考古发掘占地的事。在我工作的20多年中,至少占用过100户以上农民的耕地。考古占用农地一两个季度,农事就耽搁了,所以会根据占用时长和面积,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他们赔偿。

有些考古发掘占用农地,对方可能会提很多要求。但洛阳周边的老百姓非常朴实,很支持也很信任我们,因为他们知道“考古队不会让我们吃亏”。

考古学是个与时俱进的学科,随着资料的积累、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多学科的参与,考古学的理念与方法不断进步,从考古发掘中获取的资料信息会越来越多。现在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相比前60年,有了很大变化。

现在,我们科学制定勘探、发掘、研究规划,优先关注最能体现二里头价值和意义的核心问题,继续探索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布局框架、遗址的准确范围、外围防御设施、祭祀遗存、网格差别等,探索与二里头文化分布区内各级聚落的深入关系、控制网络、统治文明等重大问题。

另外,我们继续加大与其他学科和学者的合作,让科技开拓二里头遗址发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希望能解决二里头时代的自然背景、经济基础、科技水平、资源来源、交通网络、社会关系、礼制系统、治理模式、统治文明等重要问题。

我们也要加快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考古报告的编写出版速度,加强对发掘资料的研究、阐释成果的发表和转化利用。整理资料、编写报告的过程,是对考古发掘成果的研究过程,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基础资料,研究成果反过来又能提升发掘和整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宣传、传播工作,宣传好二里头的内涵和价值,为民众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滋养。

在二里头这样重要的遗址工作,我很幸运,更多的是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既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好当下的发掘、研究工作;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科学规划、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作。

作者:赵海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杜佳冰根据赵海涛口述整理)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