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气候变化下,一些洞窟文物泯灭在沙尘里(组图)

气候变化下,一些洞窟文物泯灭在沙尘里(组图)

2023-07-25 16:40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建林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21年9月,“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上展出的敦煌莫高窟第320窟复制洞窟。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不要踩着油门向气候风险冲去”

早在201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就提出成员国履行《巴黎协定》的重要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也在同年的大会上认可了《巴黎协定》,并发动文化遗产业界响应支持气候行动。在落实保护方面,大会决议文件提到,鼓励应用基于文化的方法(cultural-based solutions)快速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和气候变化适应,尤其要关注对弱势群体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要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和相应对策,并团结因此受到损害的群体,支持他们能在气候变化中继续保护自己的遗产。

7月5日,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就主汛期加强文物行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文博单位在汛期来临前,重点排查古桥、古城墙、木结构建筑、石窟寺、土遗址等易受灾害影响的不可移动文物。

事实上,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需要充分了解文物自身材料性质,结合所处环境面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环境变化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工作。在王进玉看来,环境气象监测工作是分析文物病害机制、科学展开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第一步。

环境监测是遗产地科学管理和保护决策的依据,可以及时为保护、管理、修缮等提供重要资料和信息,保证工作和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已成为遗产保护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以莫高窟为例,自1987年以来,敦煌研究院与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国外全自动环境监测系统,持续开展敦煌莫高窟区域环境监测与石窟保护等系列研究。历经30多年,专家们开展了敦煌莫高窟区域环境和洞窟微环境监测、环境与石窟病害机理研究、莫高窟大泉河水文监测、莫高窟水资源利用、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项目,并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果。

2013年,敦煌研究院还与天津大学合作,建设了涵盖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参观路线、安防情况以及景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当前莫高窟的监测预警体系已推广到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初步建成了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对全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王进玉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文物环境监测体系,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和趋势开展专项科研和实验工作,并提高不同等级级别文物的气候变化风险应对能力。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掺杂了自然、文化和社会层面的交互作用,除了对遗产本体所造成的物理影响,还会对遗产地造成社会和文化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李光涵说,建筑或聚落的物理破坏会改变人与遗产地的互动关系,如生活、工作、宗教与社交活动等,进而导致人们维护和利用习惯的改变等。

但她也指出,保护自然遗产获得的生态福利,可以帮助人类社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在实施途径上,可以合理利用与改造历史建筑遗存,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以及新建工程里提倡使用低碳、适应地方气候条件的传统建造技术和材料,达到减排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将气候适应发展原则先置于遗产地旅游开发设计中,以可持续发展和减少环境影响为目标进行文旅开发。

在不少专家看来,未来干旱事件仍将是甘肃省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主要考验。“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体现出来后,有正‘踩着油门向气候风险冲去’的趋势。”朱定真认为,在面对气候风险扩大化时,我们要及时踩踩“刹车”。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