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李燕笔下小动物自立风貌 被评价充满人情味和母爱 (组图)

李燕笔下小动物自立风貌 被评价充满人情味和母爱 (组图)

2013-04-08 09:07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点击进入下一页

熊猫(国画)46×34.8厘米1972年李燕

人物名片

李燕,1943年生于北京,字壮北,祖籍山东省高唐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李苦禅纪念馆、艺术馆副馆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听李燕先生聊天,是一种享受,画里画外,家事国事,旁征博引,幽默风趣。

最近几年,先是慈母李慧文辞世,让一向豁达的李燕好长一段时间缓不过劲儿;再加上身为政协委员,东奔西走调研、写提案,在各种场合呼吁,思虑郁积,过度劳累,李燕身体出现了些小故障,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敏、勤、谦”。

年近古稀之年,李燕愈益惜时如金,为了解当下的文艺动态,他会翻翻报纸,有时候也用快进的方式浏览一下电影大片。用他的话说:“现在特别算计时间,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与自己事业无关的事情上,还要做些利于千秋文化的事,即使事再小也是有价值的。”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报记者续鸿明

《易经画传》畅销20年

今年初,李燕重新增订的《易经画传》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再版发行。《易经画传》最早成书于1993年,是我国第一部《易经》的绘译作品,赵朴初先生为其题写了书名,先后在大陆和台湾一版再版,又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文传播于海外。此次新版,李燕吸收了这20年易学研究的新成果,对该书的部分内容作了修订,并补充了个人研究易学的最新心得。

关于《周易》的书名,李燕认为,“周”的古文字是田地的一种象形,它衍生的词有周到、周密、周围等,“周易”即“周到的斟酌之意”,《周易》是一本“具有普遍意义的斟酌并把握事物变化规律之书”。

在《易经画传》里,李燕将流传数千载的古本与1972年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帛本以及相关文物遗存反复进行对比研究,摒弃讹传,寻找前人研究的异同,揉进自己生动活泼的释义,最后形成了新的《易经》译文。他遵循历史本真,力求不擅改一字,不擅解一字。但在有充分根据的情况下,也敢于怀疑某些定论,提出自己的新解。比如《周易》里的“贞”字,古来多解为“正”。但书中已有“正”字,何必再拿“贞”作“正”?他提出:古文里的“卜”是一般的卜筮之意;从“卜”的“占”字的下半部分是重器的象形,表示重要的卜;而“贞”的古字是“卜”下面加一个鼎字,表示鼎前之卜,指的是隆重的卜。

谈到最初绘译《易经画传》的初衷,李燕说:“道家养生有一张图,把人从鼻子、嘴到内脏、丹田,都画出来,叫吐纳之道。比如丹田,就画一个农夫在耕田,用形象的东西来表现抽象的道理。我就悟到,中华民族特别善于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联系在一起,《易经》本身的语言表述方式就是形象思维,那么用图画也一定能够表现出来。”

1987年,好“易”和嗜画集于一身的李燕,发愿作一部图文并茂的《易经画传》。“从开始构思到完成历时两年,基本是利用晚上的时间,那时候我能开夜车,经常画着画着天就亮了。因为画都是白描,需要沉下心来,不能有电话,不能有敲门声。画加起来最后是450张,如果事先计算出这么大的量,我可能不一定有信心。”

据统计,《易经画传》有动物形象187个,人物形象990个。在处理人物和动物形象的造型方面,李燕运用了少许变形夸张的办法。“先用圆珠笔画邮票大小的草图,然后直接放大。白描是受古书插图和绣像的启发,线条有意追一下木刻的味道,又不同于一般的素描。”李燕说,“出版这部书时自己50岁,在当时的身体条件下就非常累,但又感到非常愉快,如释重负,那是一种对精神的最大慰劳。”

 

画小动物自立风貌

李燕自幼在其父亲苦禅先生教导下,嗜好国学文艺。受父亲影响,他强调以学问、思想来作画,不以指端技巧为之,反对“纯个人表现”的涂抹。李燕所画动物、人物、花鸟、山水,各有独到之处,尤其擅长写意动物。很多人评价李燕笔下的小动物充满人情味,充满母爱。

“我画每个动物,都不是当一个冷冰冰的物象来画,而是带着感情去画的。”谈到画小熊猫,李燕陷入了美好的回忆:“‘文革’中间,牛棚人满为患,经常把我赶出来。我只要不坐牛棚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地方就是没有阶级斗争的动物园。那时动物园特安静,正好赶上空军的运输机从四川运来当地农民捡到的一只小熊猫。饲养员把它放出来晒太阳,我试探着能不能离近一点看,饲养员没表示反对,我得寸进尺摸了摸小熊猫,它身上的毛比所有的毡绒都密,我又得寸进尺问能不能抱一抱,后来我就把它抱起来了,太好玩了!小熊猫怕热,它的肚子贴着一块凉石头,稍微扭头往后看,两个小脚丫像胖小男孩一样,我觉得这姿势太美了!刘海粟、吴作人都画过坐着吃竹子的熊猫,唯独这个姿势没人画过。我后来画熊猫,主要就画这一个姿势:趴在石头上,脚心冲着观众,头稍微侧过来,太可爱了!”

李燕说:“动物和人在古代关系特别密切,象形文字里大量的动物形象,说明人和动物的关系原本是合作、融洽的关系,中国人和大自然是融会一体的,在我的画里就饱含着我对大自然的感情。”

李燕年轻时,常常外出画动物,出去就画一天。“我画每一个动物,很容易跟它有感情,猴子、小老虎、小熊猫、小鹿、猫、禽鸟……像这些动物,一闭眼都在脑子里活了。再画的时候,就像我父亲讲的,不是拿着一张宣纸‘白茫茫大雪一片’,而是能从里面看出有东西,用毛笔把它‘挖’出来就是了。”

对李燕来说,既继承了苦禅老人的成果,又要形成自己独立的风貌,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父亲在教导他的时候很早就指出一条路:“你们别再画我的大黑鸟了,要以人物、动物为主,尤其是要画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让李燕欣慰的是,他在画人物、走兽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老虎、猴子、猫、鹿等,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欢。

 

父子两代崇拜苏东坡

今年是苦禅老人去世30周年,李燕和夫人孙燕华正在筹备父亲的一个纪念展。

“在父亲去世30年之后,拉开一定的距离再来看父亲,对他理解更深了,也更加崇敬了。就好像勘探队在地下采矿,有些矿看不到,高高地在卫星上拍摄一些照片,倒可能找到一些矿。”李燕记得,有一次陪着父亲到蓬莱阁,看到蓬莱阁收藏的一块苏东坡书法刻石,大意说,画画到一定高度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苦禅老人说:“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们处处都讲写意,画有画法,要有意有法,意在笔先,不然入不了门。狂吐乱抹,信笔涂鸦,那不是写意画。再高的境界是忘意忘法,最高的境界是要达到无意无法。”当时李燕没有完全理解父亲的话。如今看父亲的代表作,他以为真是妙得天籁,达到了忘意忘法的高度。

苦禅老人曾谆谆教导他,要以古代著名的文人为榜样,做一个着眼于“文化体系”的学者型画家,而不要做西方那种专用型或职业型画家。李燕注重知识修养的整体性,对经、史、文、哲、科技、宗教、风土、民情等类杂学无不投缘,或诗、或文、或画、或书,无不日伴其身。

李燕和父亲都崇拜东坡先生。东坡有句名言:“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从止于不可不止。”李燕说,过去的中国绘画中,文人画是最高的。广博的知识和文化的修养,用于哪一方面就表现于哪一方面,用于绘画就是画家,用于书法就是书法家,用于医道就是医生,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不应该断。

“我在课上跟学生们做过这样的比喻:人们说沙滩上不能盖高楼,这句话未必,金字塔就是沙滩上盖起来的,它为什么六千年七千年不倒,因为根底大。我们做学问要像盖金字塔一样,底盘要大,而用学问的时候,把金字塔倒过来就无坚不摧。”李燕的话和苦禅老人常引用的苏东坡所讲的“博学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实是一个道理。

“父亲晚年对玛雅文化颇感兴趣,还想有机会去玛雅把玛雅石刻做成拓片,当然没有实现。他不赞成学术分工过细,认为容易有门户之见,一招鲜吃遍天。在新的知识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小学生。谦虚不是一种姿态,是学术进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的一种心态。有人在报纸上口出狂言,我读了以后只能喟然长叹。”李燕说,苦禅老人晚年写过孔子的一句话:“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他把这幅字裱好挂在家里,也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