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文物是公共利益的共同财富

文物是公共利益的共同财富

2014-12-17 10:54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曹氏接下来表达了对博物馆的不满,他认为“国家把所有东西当成国有,全部收进公家仓库,这对文物并不是很好的保护”,因为“有些文物永远被锁在库房里,和老百姓是隔绝的”,还提出了出土文物十分之九应该市场化,所得由当地人分享的解决方案。首先,这里需要明确,大陆对文物的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国有”可以准确描述,而实际上是国家委托专业的机构,如博物馆、考古所、文物研究所等进行保护和利用,而并非曹氏所言“全部收进公家仓库”。关于博物馆展出文物的比率,则应该从正确的角度来理解,博物馆展览本来就是一种“拣选”,即选择最恰当的文物来展览;其次,有大量的普通文物展示效果并不好,换句话说,就算是摆在展览中,也很难吸引普通公众的注意力。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提出了“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很多博物馆也在早年间就开始进行博物馆信息网络传播的尝试,北京故宫更是把藏品信息全部从网站向社会公开,这样来解决文物难以被公众感知的问题。现有的文物保存方式就不能给当地人带来好处么?《文化遗产蓝皮书·2008》做过一个测算表明,文物系统财政投入1元给国民经济所带来的产出为8.1元。虽然这个数字可能高估了,但是仍说明现有的文物保护方式不但能够给文物所在地带来益处,而且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曹氏还用自己的理论批判,提出“现在文物政策很大部分认为文物是国家财务”,“文物跟民众是隔阂的。只是留给少数的学者专家看,造成文物上的阶级和专制主义”的观点,还认为考古垄断了文物话语权。其实,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考古报告形式传递给公众,部分文物进入博物馆以展出的形式回馈给公众,这不比收藏家把文物藏之于私人空间自行赏玩更有公共性么?

  访谈最后,曹氏为自己的收藏构建出一个图景,认为虽然收藏家身后对收藏的处置难以选择,“捐给公家,公家又不像我这么爱它们,保不齐随便一摆,永不见天日”,解决方案是“现在加强锻炼身体,拖延决策时间”。这种犬儒式的认知,其实还是在自我麻醉和欺骗。回顾一下博物馆史会发现,恰恰是因为收藏家反思个人收藏的弊端,认为收藏在公共领域才能最好地发挥社会功能,才引发了博物馆的诞生。历史上的收藏家将自己的收藏捐献给博物馆,人类才能逐步建构自身对社会和宇宙的认知,才能实现文明的传承与多元意见的协调。我无意比较个人收藏与公共机构收藏的优劣,也认同个人对自己合法收藏的文物享有完整的物权,只是试图阐明公共社会的基本规律,拂去由于偏见和偏激形成的霾尘。


责任编辑:李亮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