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批评的现场和学术的高度

批评的现场和学术的高度

2015-02-16 19:21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当代中国的艺术需要什么?艺术创作的态势是确定不移的,其作为、其变化、其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但问题的提出是:面对如此繁杂、多样、甚至矛盾的艺术现象及作品和实践,我们该如何认识、理解?这是与中国的史无前例的巨大社会变革紧密连在一起的,对此,如果我们对中国现状有基本的判断,那么对于艺术批评的判断也会相应有所立场。

  首先,中国之变已经是一种历史趋向,也是一种与国际社会不可分离的过程。如果不是中国与全球如此紧密的联系和互通有无,中国现今的状态是无法想象如何发 生的。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中国自主的选择,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奋斗要改变国家面貌所决定的。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中国的一切就变得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 一个全球化与在地化的互证互动进程。我们难以设想纯粹的中国性是什么,也难以设想一个与世界脱离交流互动关系的中国是什么。当我们具有了这样一种角度和态 度时,中国的问题就不会仅仅是一种自我封闭的问题,虽然问题的回答或回应需要中国来作出。

  其次,说到当代中国的艺术,我们就自然也应该是以这样的中国之变的背景来思考、来作为参照系。显然,艺术在今天的中国也不是孤立的现象,甚至说不只是由 中国内部的因素决定其状态。理由是:艺术的发生是一个全世界都在做的事情,并不是只有中国在做,而且在关于今天如何做艺术、艺术做什么的问题上,全世界都 有共性的思考和交流,关于艺术的当代知识是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展开的。中国的艺术家在创作上并非是没有学习了很多艺术的历史、艺术的方法在做着(虽然有大 量的艺术家不需要、也没有学习过这种世界性的艺术知识,但今天普遍而言都或多或少了解、阅读或观看一些国际的艺术信息、展览、书籍),在这样的情况下,艺 术的发生就有了很多因素来讨论。也就是,所创作的艺术有了新的因素和知识构成,而所进行批评研究的语言也普遍地是国际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结果,而并不是我 们孤立地在使用着一种没有包含外来文化影响的语言(在历史上,汉语受到佛教文化影响;今天,更受到世界性各种文化影响)。因此,在我们使用语言去批评研究 当代的中国艺术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一种国际语境下的思考者了。

责任编辑:李亮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