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以系统思维创新遗产保护(组图)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福州:以系统思维创新遗产保护(组图)

2015-12-18 16:38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作者:王福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传承与创新乃同一命题的两个方面。文化遗产保护以稳定、延续为最高旨要;强调创新,绝非抛弃传统,贬低传承,更非脱离传承本体放任自流、肆意而为。面对创新的时代,需要以系统思维创新遗产保护,包括系统思维的确立、传承体系的整体构建和保护方法的综合创新等。

以系统思维创新遗产保护

四川茂县羌绣

构建传承体系是五中全会赋予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任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产保护是它不可分割的构成。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传承——重视传承形式的延续,强调传承内容的原汁原味,这是保护的根基,的确不可忘却。但工作中也往往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认识误区——在膜拜传统的同时,缺少对精神质素的关注,缺少对创新内容与传承形式间的深刻辨析,忽略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的前因后果。其实传承与创新乃同一命题的两个方面,遗产保护以稳定、延续为最高旨要,强调创新,绝非抛弃传统,贬低传承,更非脱离传承本体放任自流、肆意而为。面对创新的时代,需要以系统思维创新遗产保护,包括系统思维的确立、传承体系的整体构建和保护方法的综合创新等。

要整体看待遗产

整体性原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规律和必然方向,特别是作为传统文化基石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口头传承为特征,呈现质朴、雄健和厚重等风貌形式。一方面作为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经典,文化遗产蕴藏着解决世界性难题的深邃思想,为认识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具有与天地并生的不朽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在对待先祖遗留下来的财富时,应该系统反思、吸收融会并创新发展。

笔者认为,文化遗产具备以下五种属性:

整体性 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内涵至少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大致分为文化遗产(包括双遗产、景观遗产)和自然遗产。二是物质遗产依附于空间、环境和资源,不可割裂。遗产与其他文化元素互为生存,和谐共生。三是遗产依附于生存的群、环和链,单个遗产难以独立生存。总之,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因而在保护时要将二者聚合起来,遵循不同遗产的艺术规律,发挥综合效能;同时,要按照遗产不同的表现形式,将分散的艺术元素弥合成完整的链条。保护工作中可以文化线路、遗产廊道和文化生态试验区为基本抓手,突出文化主题和文化形态,将文化遗产进行整合,使零散分布的遗产按传承关系进行区域性聚合,构建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的文化聚合体,使遗产保护向纵深推进并横向拓展,避免碎片化、扁平化和浅层化。

创新性 传统的价值不仅是膜拜,更是超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从内容看,遗产的生命力集中体现于创新力,凝聚着非遗创造者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而传承者的理论知识、传统技艺和能力水平,绝非是对前人的简单复制,而是精神的延续;从方法看,创新离不开思维逻辑的缜密和科学推理的严密,创新者要有博大胸襟,理解先贤才能创造辉煌;从认定形式看,遗产的生命力由自认和他认共同决定,只有被认定为优秀遗产而非糟粕才有传承的可能,才有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基础。只有被他认,遗产的生存条件才不会丧失。

引领性 文化结构决定心理结构,并影响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最终取决于文化主体改造传统文化结构的自觉程度。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离不开物质力量的支撑,同样需要精神力量的引领。作为传统文化重要支撑之一的非遗,无疑具有这种引领性。我们应该围绕非遗的思想性艺术性,以之为基地寻找美的踪迹,以艺术本体为起点追溯美的奥秘,创新艺术生产,开辟出精神生产领域从思想到观念、从样式到形式、从题材到内容的全新变革,使遗产转化为具有时代韵律、生活质感、先进思想和优美形式的精神产品,使人文环境、社会风气在先进文化浸润下变得清新和谐。

流变性 文化元素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交锋、撞击和调整中向高级文化形态掘进。各种文化排列有序,既相互间渗透交织,又具相对稳定性。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特别是非遗依托物质载体,以其多样性的门类、风格和形式,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以艺术的方式追求思想深度与精神高度,其流变特性为审美创造和创新转化提供了可能及空间,把在历史中形成、现实中仍起作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进行过滤,激活传统文化基因,通过化合和挖掘,让传统文化成为文化产业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更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市场性 非遗保护更多关注的是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生态区等遗产本体,通过社会习俗、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经验等文化因素,体现遗产的价值特性、历史定位和血脉延续。同时遗产保护成果可以通过市场这个杠杆和平台实现可持续性的共享。我们强调非遗保护必须与现实生活、旅游、产业和创意设计等相融合,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遗产保护,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新期待。从这一角度讲,传统文化体系与市场体系有接口。当下遗产的教化、启蒙甚至审美功能在市场的裹挟和围堵下日益褪色,因此必须警惕以商养文、街区刻意商业化打造和非遗衍生品过度开发等现象,防止遗产保护蜕变为以遗产的名义对金钱与物质的盘算和觊觎。如果粗暴地以市场逻辑去统摄,就可能造成遗产丧失其乡土性和草根性,远离人的感性与理性体验,脱离延续的环境和生态,从而形成遗产与文化空间的割裂。所以,当具有市场属性的非遗与市场关联时,必须把握好“度”,可以适度利用但绝不能一味逐利。

要创新传承体系

传统文化的弘扬要依托传承体系的创新构建。在公共文化体系、市场体系和产业体系之外,应该着力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并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文化遗产保护同当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经济转型升级相统筹。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