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直击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新世纪应该怎样考古(组图)

直击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新世纪应该怎样考古(组图)

2016-05-26 09:04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借此次大会,刘玉珠局长对新时期的考古工作提出几点意见,首先是增强大局意识,做好基本建设考古。做到守土尽责,提高考古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并达到双赢。其次要增强保护意识,促进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考古是做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作出应有贡献。我们在考古工作中强调保护意识,就是要掌握遗址保护展示的基本方法,对考古发现的重要遗迹现象要不要保、怎么保心中有数,充分考虑到遗址后续保护和展示利用的需求;不光管挖,也要管“保”和“用”。从考古学科的发展来说,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在理论研究和田野实践中更多地关注和解决当前考古遗址保护利用中的实际问题。再次,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考古水平。充分吸纳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新技术,不断拓展考古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后,增强开放意识,推动国际合作共赢。在国际眼光和开放胸襟下增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考古人的风采。

中国考古走向国际 涉外考古初见成效

本届大会国际化的特点非常突出,同时也受到了国际考古学界的关注。开幕式上,印度考古调查局考古所所长桑杰·库玛尔·曼纽尔、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睦(Mayke Wagner)等来自海外的考古学者也对大会开幕表示祝贺,“我看到大会提交了很多有意思的论文,我非常有兴趣去听一听。”王睦用熟练的中文告诉记者。

在“海外学者演讲与座谈会”上,来自埃及、印度、洪都拉斯、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代表分享各自考古方面的新发现和新成果。中外学者讨论环节让人看到了更多中外考古学界合作的可能性。

“所谓国际化道路,不仅是人员的国际化往来交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考古的对象扩大到境外,把考古的眼光放大到世界。”杜金鹏解释道,尤其是,中国考古学要利用和服务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国考古学家在非洲、美洲、中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涉足,就是国际化的具体表现。

目前,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已有初步成效,比如一系列境外项目的实施。此次大会论坛安排了五组参与过中外联合发掘项目的负责人进行演讲,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所长陈永志讲述了长达十年的中蒙合作项目《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该项目于2005年启动,对蒙古国12个省市的60多个苏木的150余处古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面积达12000平方米,提高了我国游牧民族文化研究国际话语权,增强了相关国家的合作关系。中国社会的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介绍了在美洲洪都拉斯玛雅文明城邦科潘遗址的发掘;研究员朱岩石介绍了在乌兹别克斯坦过费尔干纳盆地明铁佩古城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的新收获。

此外,杜金鹏补充道,湖南省考古所与孟加拉国考古机构合作,在Vikrampura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3746平方米,是孟加拉历史上最大考古发掘,成果巨大,为我们研究8-12世纪南亚次大陆社会历史、宗教文化,为研究中孟交流史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等提供宝贵材料。与此同时,我国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很好地发挥了中国考古学的作用。这些工作,为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创新,为抢占国际学术前沿和掌握国际话语权,为探索中华文明和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如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所说,中国考古学国际化还在起步阶段,中国的“外国考古”还停留在以翻译外国考古著作、介绍外国考古成果为主的水平;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没有专门的教学部门;除了周边国家,我们的考古触角延伸得还不远更不多;我们对于世界范围的考古学重大问题,没有多少发言权。但假以时日,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时代终会到来。(记者 丁佳文)

原标题:新世纪怎样考古:精细化科技化合作化(图)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直击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