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徐子钧:书法形态动感的感知之图形动感(组图)

徐子钧:书法形态动感的感知之图形动感(组图)

2016-06-17 09:16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文字书写的艺术。但在文字产生之初仅仅是代替“结绳记事”的符号工具。但发展到后来却代替的“乐”成为“中国美学的基础”(林语堂语)。成为中国文人抒发情感的领地。更为甚者称“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成为直接体现“道”的精神的艺术。一切皆动,无物常驻。书法中亦是如此,动的事物才具有生命力。研究清楚书法中具有哪些运动的方式、方法,对书写者完善自己的作品有极大好处。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物质的运动属性也渗透到书法的创作与欣赏过程中。正如汉代蔡邕《笔论》中所说“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行走、飞动、往来、水火皆为形容书法的动态美。书写的汉字只有具备了动态意象才能算的上是书法。那书法里会有哪些动态呢,我怎样把握这些动态才能算的是书法呢?下面我们尝试从线条的动感、结构的动感以及章法的动感三个方面逐一论述分析。(上篇为第一个方面:徐子钧:书法形态动感的感知之线条动感,此篇为第二个方面)

书法图形动感

1、单字图形方向及角度变化引起的动感感知

视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形状趋向的知觉,总是倾向于边线长,角度小的一侧,如果遇到等边图形则趋向于边线与底边构成矛盾较大的方向,图形态势有时还要受到周围参照物的影响。当面对下图苏东坡《寒食帖》中“九”时,我们不自觉就会被“九”字的长撇所吸引,在你尽可能看清整个字的情况下,视觉点易停留在长撇的收尾处。此笔画线条尖锐且指向性明显,有人认为这是笔势的作用。但这似乎还不能说清上述现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看图中“重”字 我们第一眼可能会被字的密集处所吸引,随后视点移动到撇和长横部尾部,这原因就是当我们看清整个字的时候,字外形的隐形角度在起作用,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为何在看“九”字时,视觉点不自觉就会被吸引至撇的末端,这就是视觉心理的作用。另一种情况,视觉中心与字外形角度合一,其图形指向性更强。如“坟”字视觉中心点和图形角度指向合一都处于字的右上角。而“墓”字视觉中心点在字中之上部,虽笔画多呈斜向,但我们却不好确定其单字图形的动感指向,其原因是“墓”字外形为方形,较之以上三字,动中寓静。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