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摸清地名家底,记录古都变迁(图)

摸清地名家底,记录古都变迁(图)

2016-06-23 10:53 文章来源:中古文化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地名的坐标位置用机器测一下就能解决,但如何迅速找到老地名就需要经验了。有的地名一听就有年头了,比如‘地安门副食商场’;房檐比别的房子高的,很可能是 寺庙;一般有老树就有老房,柏树的话可能是寺庙或家祠,因为柏树长得慢,老百姓自家也很少种柏树。”郭毅轩介绍,这些都是他在走访调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地名普查中,有一批知名度高、历史悠久的‘大地名’需要填写名称来源和历史沿革,老北京的不少名人故居、王府、老字号、戏院都属于此类,它们大多集中在 东、西城。我们原先想给每位采集员配备一辆电动车,后来发现,这3个区地名太密集,还是走着效率最高,一天走不了10公里的,干不了我们这活儿。”郭毅轩 说。

社会反应各有不同

有人冷漠有人感慨

“您好,地名普查,和您打听个事,北京人民剧场从成立至今一直是这栋建筑吗?”在护国寺街人民剧场门口,郭毅轩出示工作证后向值班室工作人员问起了剧场情况。 得知人民剧场名称上没有“北京”二字,且主体建筑有过翻盖,并在后面新建起一栋住宿楼的信息后,他赶紧让一旁的采集员记了下来。

“这条街叫‘护国寺街’还是‘护国寺大街’?对面的护国寺新天地原先是什么?百花深处胡同名称是怎么来的……”了解到值班的沈大爷是在这里住了50多年的老北京,郭毅轩趁机把周边没弄明白的地名一股脑拿出来向他请教。

“护国寺是我亲眼看着烧没的,后来又几经转手成了现在的消费场所,后面还有几个庙,一直说要恢复也没动静,这几十年北京变化太大了,有些地方拆得我都不认识 了。”沈大爷感慨。经过聊天,沈大爷一下串联出了周边六七条老北京的胡同。遇到这样的走访对象,采集员就能省掉很多繁复无效的工作。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和 单位都能积极配合,有时即便拿着工作证和当地政府的相关通知,也不一定奏效。“人家根本不认这个,好多景点我们得买票进入,有的古建被一些单位长期占用大 门紧闭,进去的可能性基本没有。”郭毅轩无奈地说。

“这是私人院子,游客不能进入。”在北京市文保单位会贤堂门 口,尽管已出示相关证件并说明来意,保安还是拦住了普查员,最终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沟通,普查员才进入。进入院内,记者了解到,曾经名噪一时的京城八大饭庄 之一的会贤堂沦为大杂院已经五六十年了。“距第一次地名普查已经过去了30多年,而且地名普查也不像人口普查那样为公众熟知,这的确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 定的困扰,我们也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人文地理研究院副院长吴飞表示。

成果将惠及后人

记录地名就是在记录城市的历史

当采集员们走街串巷时,测绘院60多名工作人员正紧盯电脑,加班加点处理着采集员收集回来的信息,这是地名普查的“内业”,他们先于外业展开前期地名资料的搜集工作,并对采集完成的地名信息进行整理和登记。

相比于外业的奔波,内业工作也并不轻松。“我们不是简单录入,还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不清楚或不符合标准的,外业要重新调查作业。”地名普查一室主任姜青香介 绍。工作做得多了,姜青香渐觉出其中一些乐趣。她说:“你看,我们读的书,有《北京的古建筑》、《百年崇文图鉴》、《寻访京城清王府》……满满全是关于老 北京历史、地理的书籍,增长了不少见识,比如胡同怎么命名,有些胡同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姜青香说。

这次普查中,朝阳区的条目是最多的,达12.74万条。跟30多年前的数据一比,郭毅轩惊诧不已:“30多年前朝阳区好多地方都是荒地,现在都成商业建筑或 小区了。原先一个村的地名信息就几条,现在几个村子合并成一个大社区,新增信息上百条,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有了这些基础数据,北京将对有地无名的重要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对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我们叫得上一栋高楼大厦的名字, 却不知道这块土地以前的历史,我们和过去的联系就被切断了。所以,一个地名不光是地理信息的记录,也是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记录地名就是在记录这个城市的历史。”吴飞说。

来源:中古文化报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