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逛美术馆会像吃饭看电影一样成为我们的日常吗(组图)

逛美术馆会像吃饭看电影一样成为我们的日常吗(组图)

2017-01-23 18:16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纽约曼哈顿的第二大道开通了地铁,纽约人为此等待了近一个世纪。耗资高达45亿美元。大都会运输署的艺术部门规划的“地下美术馆”主打4个世界级的公共装置艺术。

“半个世纪以来,艺术教育的深刻误区使全社会相信艺术学院能够包揽、承受、发挥所有的艺术教育功能,实际上除了美术学院,我们的民众、我们的社会几乎没有接触并受惠于美术教育的资源和空间。”陈丹青认为,看画册、读画论不能获得美术教育,我们必须走进美术馆。“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中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弄成今天这个模样,是美术馆文化和美术馆教育的长期缺席,被长期忽略、长期搁置的问题。美术馆从来属于公众,应开放给公众,承担教育功能。美术馆不仅是欣赏艺术的地方,而且是超级课堂,是超级大学。”

但不无尴尬的是,国内许多美术馆还不具备持续培养公众美育习惯的能力。外界常批评国内美术馆的展览不够精品,质量有所欠缺,难以持续吸引受众。再者,由于前期投入、人才不足(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只有5、6名工作人员,每年却要举办上百场各类活动)、策略滞后等原因,在对于公众的美学培养上,美术馆尚未摸索出完善的道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表示,2011年美术馆免费后,家庭观众增多。以往,比较多的还是专业观众和美术爱好者。以前人们爱把美术馆当成一个景点,去过一次就不去了。免费开放后家庭观众和年轻观众多了,观众结构发生变化。但美术馆还处在观众培育期,公众还没养成去美术馆的习惯,这与西方还有差距。所以我们要提高综合服务,要导览,要让艺术家跟公众见面,这也是美术馆和其他展览场地的区别。

如何让普通人偶尔为之的美术馆观展行为演变为一种周期性的生活习惯?尽管已经有人提出要通过组织化和社交化的引导方式,让受众与美术馆建立起归属感,如打造以美术馆为核心的文化中心,纳入工作坊、实验剧场等。但这只是隔靴搔痒,若不沉下心来,在美术馆规模高歌猛进的过程中着力打造吸引受众的核心实力,在展览与作品方面精益求精,恐怕是不能把民众吸引进馆里的。国内质量有保障,有自己的品牌形象的美术馆屈指可数。目前仅有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等少数。在美术馆的品牌形象建立起来后,公众与艺术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更为广泛和密切的关系。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