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俄国革命百年:风起云涌中艺术浮沉(组图)

俄国革命百年:风起云涌中艺术浮沉(组图)

2017-02-14 13:29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李亚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卡基米尔·马勒维奇,《红色方块》(Red Square),1915年。这幅画在马勒维奇探索“纯粹感觉”的道路上当属里程碑式作品。它将“无意义的”客观现实世界剥离成最本质最抽象的存在。

但1917年注定不同凡响,革命的炮声带来了对勇敢新世界的希冀与摆脱过去束缚的可能,也点燃了艺术界。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安德烈·别雷和谢尔盖·叶赛宁发表了他们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作家米哈伊尔·左琴科和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拓宽了讽刺小说与幻想小说的边界;未来派诗人们,例如代表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一边拥护革命一边进行诗歌的创新。音乐实验主义打破了传统的和谐,转向爵士乐,并创造出没有指挥的乐团。当时的流行语是标新立异,因此革命前的艺术形式在这艘名为现代性的船上被弃如敝屣。

在视觉艺术领域,马勒维奇和他的追随者开始探索纯粹抽象几何画风。在1926年出版的宣言性著作《非客观的世界》(The Non-Objective World)中,马勒维奇所阐释的至上主义原则与那些年自信满满的文化交相辉映:“至上主义指在艺术中纯粹感觉是至高无上的……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合适的表现方式须最大程度地展现感觉,忽略物体的常规形态。客观的表现……与艺术毫无关系。客观性是无意义的。”

马勒维奇的画风逐渐背离了早期的写实主义,经过立体派的渲染,最终成为只保留形状与色彩的终极抽象风格。他的《红色方块》(1915)别名“一位农妇的二维视觉写实”,在这幅画中,她“无意义的”视觉表象褪尽,只剩下“纯粹感觉”。与1914年从德国返回俄罗斯的康定斯基一样,马勒维奇在革命后十年的画风十分生动,形状与空间的排布呈现出规律,间或有动态的图形呼之欲出,饱含着时代的热情。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