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准备进入中国的画商沃斯夫妇(组图)

准备进入中国的画商沃斯夫妇(组图)

2017-03-27 13:52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国艺术品交易量近年来已称鼎世界、各类艺博会如雨后春笋,拍卖市场上常有天价手笔,看似气氛热烈,但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以画廊为主导的一级艺术市场,受到以拍卖行为主导的二级市场的严重挤压。在成熟市场中,画廊起到发现和培育价值的作用,年轻艺术家们通常会先投靠画廊,耐心创作,打磨技艺,不会急于进入波动剧烈的拍卖市场。一个活跃的画廊业能为整个艺术市场的蓬勃与健康奠定基础。而中国艺术市场上心态更浮躁,画廊未必有长远扶植艺术家的耐心,一些艺术家刚小有所成,就可能绕过画廊直接把作品拿去送拍。藏家们也更愿意去火爆的拍卖现场而非画廊,又因为缺乏独立审美,常常只以艺术家名气作为依据,更像艺术投机而非艺术消费。

各方都更急功近利,让中国的画廊业拥挤却不规范、水准参差、诚信匮乏、艺术家与画廊间相互提携的经典案例寥寥无几。但是,这里的市场潜力却不容忽视。伊万说,过去三年中,豪瑟沃斯代理的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备受追捧,他们在中国的艺术品销售额每年都在翻倍。

正因为此,在成立25周年之际,豪瑟沃斯决定在中国发力。它最近任命中国人郭慊慊为亚洲发展总监,并表示将把亚洲、尤其是中国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心。事实上,至今尚未在中国开设画廊的豪瑟沃斯已是一位“晚到者”。美国佩斯、韩国阿拉里奥、英国高古轩和白立方等国际知名画廊已经入驻内地或香港,而豪瑟沃斯更多是通过参加艺博会的方式与藏家接触。它会考虑在中国开设画廊吗?

“我们之所以还没有在中国开设画廊,正是因为你提到的那些问题,”伊万说。“我们正在学习中国艺术市场的DNA。如果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找到合适的合作者,我们当然会考虑。”

我问,进入中国市场,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他说:“不能说是担忧,更算是一种希望吧。我们希望中国客户不仅仅只是买家,而会成为我们的伙伴,让我们来帮助他们一起构建他们的收藏。我们希望他们能对艺术家培养一种更长久的兴趣,而不是仅仅把他们看做一张‘购物清单’。”

我提醒他,能在中国做得了艺术藏家的富裕人群,几乎都是新富阶层。他们习惯了快速累积财富,要让他们耐下心来,可能有点难?

“如果一个人是为了追逐快速获益,那我会建议他去投资股票,”伊万开了个玩笑,然后说:“我们推介给一个买家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过滤器,会过滤掉那些追逐短期利益的投机客。”

耐心和品味,也许能为豪瑟沃斯在富人客户中“过滤”出一批优质藏家。但近年来,它最擅长做的一件事,也是真正让它在画廊业脱颖而出的一件事,却是让艺术走出象牙塔,让普通人也有一种消费得起艺术的感受,方式就是用极富特色的艺术空间取代传统画廊,把艺术和建筑、美食、文化与社区相融合。引用一篇评论文章中的说法就是,豪瑟沃斯不仅仅在出售艺术,更是在出售一种“lifestyle(生活方式)”。

沃斯夫妇一直以在翻新的建筑中开设画廊出名。他们在苏黎世的画廊前身是家酿酒厂,在伦敦和纽约的画廊则分别改建自一家银行大楼和一个溜冰场。但最为轰动一时的,是他们在2012年将位于英格兰南部萨默塞特郡的一个农场,包括始建于18世纪的农舍、谷仓、马厩,改建成了一个集画廊、酒店、餐厅、景观花园于一体的艺术空间。这里处处点缀着加盟艺术家的雕塑、绘画和装置作品,参观者既能饱览旖旎的英格兰乡村风光,又能欣赏到最前卫的当代艺术展出,还能在一家烧烤餐厅品尝当地美味、参加农庄里的各种艺术教育项目。正式开放后,在这个只有3000常住人口、与当代艺术几乎从不沾边的乡村小镇,一年内竟涌入超过10万名参观者。正是这一项目让沃斯夫妇登顶2015“Power 100”排行榜,当时Art Review杂志的评语是,他们改变了“销售及推广艺术的模式”。

“我和曼努埃拉都对把艺术和生活结合起来充满热情”,伊万说。“在有生活的地方展示艺术,是因为它更近似于艺术家们创作时的环境,他们很少会在一个白盒子般的空间里作画。在一个完全人造的环境里,艺术会显得孤立和伤感,就像水族馆里的鱼。”

“现在在我们任何一间画廊里,都开有一家餐厅,你可以喝着红酒或茶,一边欣赏展出,或是在餐桌上讨论艺术。我们认为这是最好的欣赏艺术的方式,”伊万显得兴致勃勃,并且告诉我妻子厨艺超群,因此是这一理念积极的推动者。

不得不说,这样的场景对我颇具吸引力。我相信,它也会相当契合中国城市中产们的胃口。也许可以考虑翻新一栋传统中国建筑?我提议。伊万笑了:“别太诱惑我了吧!所有带有历史感的建筑,对我们都很有吸引力。”

下午茶接近尾声,我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一个萦绕心头很久的问题:当代艺术,有时实在看不懂,这是一件需要觉得不好意思的事情吗?

“哦不!当然不!”伊万说。“即便是我们,也时常看不懂。如果人人都能看懂,它就不叫艺术了。”

我又向沃斯夫妇——四个孩子的爸妈——追加了一个问题:可否给我一些育儿建议?如何让我两岁的孩子更多些艺术细胞呢?伊万和曼努埃拉几乎异口同声:“Go to nature(去到大自然中)!”

伊万补充道:“Go to nature, and naturally, art will follow. (去到大自然中,自然而然地,艺术将紧跟而至。”这是这个采访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