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率性与天趣的合奏 ——观李大震先生大写意花鸟画(组图)

率性与天趣的合奏 ——观李大震先生大写意花鸟画(组图)

2017-05-27 10:05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邵大箴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李大震

原名李镛,号青莲居主,别号扶桑老农,黄石先生。浙江湖州人,自幼酷爱书画,17岁入嘉兴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岁调入杭州工作,同时随吴派画家诸乐三先生研习国画,颇得诸先生赞赏。后为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赏识,收为入室弟子。1992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李大震书画展”深受书画界人士的好评,《人民日报》《国际航空报》和《中华儿女》曾作专题报道。1993年至2010年,先后应邀在“林散之纪念馆”和广州、珠海、中国澳门、新加坡等地成功地举办了个展。出版有《李大震画集》《李大震花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先生曾赞誉:大震所作花鸟,运用传统技法且富有自然情趣,如闲云野鹤,潇洒脱俗,似不经意而质朴清淡之气自在。2008年在湖州南浔成立了“李大震艺术馆”,并出版了《李大震馆藏画集》。2009年,在湖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筹备下,在老家湖州成立了“李大震艺术院”,珍藏着大震先生为家乡捐的七十余件作品,同时出版有《李大震书画集》。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其《童心说》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童心”的概念。所谓“童心”也就是表达个体真实态度与愿望的“私心”,这种“私心”成就了画家用发自内心本真的态度和眼光来表达事物本来的美,抛却世俗的干扰和法度的约束,用吾语言吾心。率性而为,是人类本真对事物真美的真实表达。这种“私心”是作为一个画家,尤其是大写意花鸟画家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这里,画家挣脱掉所谓“道德原则”的约束,实现了由超我向本我的纯净人性的复归。观李大震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便有这种回归人类本真的冲动。

观其画,令人仿佛重归童年时期的无私无邪,一切都是美好的,不仅可以肆意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更可远离世俗观念的束缚,有的只是一种忘我后的轻松与自在。这是何等的艺术境界,就似“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返璞归真,没有杂念,一切皆飘渺。李大震先生受教于潘天寿、诸乐三等画界大家,具有开阔的眼界和扎实的基本功,但他并没有受学术之缚,不过分讲究笔墨和构图的严谨,而是以拙朴狂放的用笔,对性与情恣意的挥洒。他笔下的形象是超物象的,是来自于生活体会之上的思想感悟的超思维抒写。他的作品表现的不仅是物象的灵魂,亦是画家自己灵魂的输出。他追求以心为妙,又极富自然情趣,用潇洒脱俗的笔触传达着笔下物象的情感和心思。在他的画里,质朴、清淡、率真、天趣,像一个个优美的音符,奏响着一首超凡脱俗的乐曲。

对于画画来说,由繁入简总是难的,这需要强大的概括能力、深厚的笔墨修养以及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李大震先生用简洁概括的外形,将形象的勃勃生机与内在精神表现得意趣皆至,抛却物象的唯美与浮华,以简率的笔墨符号将其现于纸上,令观者犹游其间。他走的是大写意的路子,但又区别于传统。在他的画中,被赋予强烈的时代审美气息,简率有趣,自成风貌。进入古稀之年的李大震先生,已是画界前辈。他参透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心灵的哲理;他的艺术可谓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与绽放;他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成就足以代表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艺术成就。

李大震先生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诠释着生命本体的精神与灵魂。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见到他对画面险与奇的制造,又能看到温情与大爱。作品《大雪见精神》,是一幅险中求胜之作,作者用凌乱的竹叶,将竹子的疏密层次和风雨飘摇之中的竹林表现得坚定从容,一根粗大而弯曲的竹竿,将大雪压境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左上角一颗细弱的嫩枝上站着的黑鸟,单爪站立,探头往前,一种欲将起飞的动态及刚毅的神态跃然纸上。画家抛弃了对鸟的造型的严谨追求,用被风吹得凌乱的羽毛衬托出环境的恶劣。画家通过对竹子和鸟的姿势的描写,衬托出作品“大雪见精神”的主题思想。在另一幅作品《晨曲》中,展现的则是一种温情和大爱。画面描绘了竹林中的一只母鸡和三只小鸡。此作中,画家追求一种情趣的表达,三只小鸡用线顺势勾出外轮廓,显得形态可掬,稚趣天真;鸡妈妈作俯身扭头状,身体也被概括化,它似乎在跟小鸡仔们交代着什么,显得那么温情,那么有亲和力;衬景的竹子也一改上幅中的强势,变的温顺、柔和,仿佛在温和地呵护着这充满爱的一家。整幅画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对小鸡一家眼神和动态的刻画上,通过这两方面的刻画,使观者能深切地感受到它们各自内心丰富的思想活动。因此,他的作品看似肆意挥洒的背后,却隐含着无比细腻的情感寄托。他通过粗阔和劲健恣肆的笔触来达到强烈的视觉效果,将笔下的对象表现得超然物外,却又充满感情。因为,在他的艺术理念里有的是对意和情的追求,以及让观者移情其中的大美气象。

李大震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哲学智慧的凝聚。从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忘”的和谐与融洽,这一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追求,也是画家自身人生经验的体悟,更是“心源”与“造化”的合一。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