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中国的景观与自然中的异托邦(组图)

中国的景观与自然中的异托邦(组图)

2018-01-11 09:04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厉亦平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mszb2018010600024v01b001

在此背景下,中国具有双重特殊性。首先,相较欧洲,在中国创造自然的过程更为惊人。例如,旅游——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自然景区——迅速走热。节日期间,许多都市人会来到乡下,感受自然并购买“天然”食品。其次,消费主义不会受到质疑,因为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消费水平代表着成就的高低。

山水、风景和景观——补偿性辩证法

“多元文化在后现代的景观化成为了今天熟知的创意经济,景观化只是一种过程,是浪漫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合二为一。”

我们在西方风景概念和中国充满意向性的山水一词中看到了本质上对世界不同的两种理解——世界是被创造的,还是悄无声息地生成?从未知的自然变成可以被美学欣赏的风景,其中包含了人对于自然的征服,自然只有被征服了,才可以呈现出美学性的欣赏价值,它自始至终伴随着一种不断升级的人工化。

以前,同样是生活在百万人口大都市中的中国文人(如唐代的长安和洛阳,宋代的开封和杭州,明代的扬州和苏州等等)也用人工化的“自然”创造了自我的补偿——那就是作为“出世”的山水园林。山水园林构成了对于俗世牵绊的补偿,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交错中,构成了一种想象的“世外桃源”。

德波认为景观的出现,伴随着世界的分离,真实事件与影像的分离。景观来自于对真实的再加工,而对于真实事件的认知又不知不觉掺杂进了对于景观的沉思。世界分离的结果,是其中景观的部分掩蔽了事实,潜移默化地把制造景观本身作为合法的目的和意义诉求。

景是“日”和“城”的集合;“观”即是看。营造景观是对于光之所见的设置,是创造一种人工化的“让观看”,而在今天的消费社会中“让观看”将会被牵引到哪里去呢?如果说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和山水画是一种对于都市日常生活(入世)的逃避,19世纪在西方开始的风景画和人工园林是对于现代性都市化的浪漫主义式补偿,那么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的景观,比如《微胡同》项目,还导向了其他的诉求,即资本的再生产——消费。

风景与图像:沉浸与幻觉的本质

“怎么样让艺术理论成为有用的生产工具,来解释或理解当代艺术实践,这是我想强调的。”

奥地利小说家多德勒尔在《斯特鲁德霍夫梯道,或梅尔策和年代的深度》中,勾勒了20世纪20年代维也纳腐朽的大都市文化和资产阶级病态。他指出“自然”是建构的。如古代哲学所示,恰恰就是人造和建构的“自然”之自然让人们从一开始就把自然作为自然来感受。

此外,多德勒尔的观察与马克斯·本泽早期对控制论的探索在时间上相契合,同时与经验自身的困难性相关。传统上,与自然的直接相遇,经历自然将引发强烈的、甚至自然的“情感”,此处应将“情感”视为一系列“影响”的结果。

工作和闲暇时间的混合、金融资本主义下的有形和无形劳动、阶级关系的区分、大众旅游的扩张、或者根据居伊·德波对所有人类关系总体商品化的批判——景观化的动态变化在此十分关键。换言之,当今的情感往往是程序化的。蒂姆·贝尔海姆和其他三、四十岁的艺术家一样,将计算机作为视觉构成的工具,强烈感受到CGI(公共网关接口)和VR(虚拟现实)的视觉和认知潜力。

根据鲍德里亚的理论,贝尔海姆认识到,超现实是指高度情感化、技术化和视觉上合理的拟像,而不指涉现实和我们日常经验中可能被认作自然的事物。他的艺术实践引发了相关讨论——如何使“情感影响”的复杂关系具有政治性,从而(特别是在进一步数字化的影响下)与我们认定的自然的事物建立一般性关系。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