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复刻汉锦 重现千年华美(组图)

复刻汉锦 重现千年华美(组图)

2018-06-13 11:11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瑟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穿综。龙博摄/光明图片

对尼雅河孕育的尼雅古代绿洲历史地理研究和探索始自19世纪70年代。许多学者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结合出土汉文简牍资料的释读结果,大胆推定尼雅遗址可能是汉代“精绝国”。因为在佛塔遗址不远处曾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汉文木简,在一片残断的汉简上,非常清晰地墨书有“汉精绝王承书从事”字样,昭示尼雅遗址与汉书上记述的“精绝王”一定有直接关联。

《汉书·西域传》对精绝国有记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

“通过对3号墓、8号墓木棺规格、随葬品、大量的华丽服饰尤其是大量华贵织锦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这座墓葬里的主人有可能是精绝国的王族或者是贵族,年代当在东汉的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于志勇说。

在8号墓葬男性尸体的右侧,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男主人的袍服衣襟用“延年益寿长葆生孙”锦、“安乐绣文大宜子孙”锦镶边,显示了他的地位不凡,身份特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出土时呈圆角长方形,缝有6条带子,锦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白绢带长约21厘米。因为它与弓箭等放在一起,专家认定它的初始功能应该是射箭时的护臂。经纺织考古专家鉴定,此汉锦是五重平纹经锦。经密每厘米220根,纬密每厘米48根,织造非常厚实,经线密度大,工艺精湛,制造技术高超。从其图案和工艺来看,可以说是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

汉代织机的出土及复制

当人们想着复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却找不到汉代织机时,2013年四川成都老官山考古现场,考古人员在墓葬里发现4台汉代织机。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回忆,成都老官山汉墓的西汉提花机模型被发现之初,4部竹木质地织机文物浸泡在水中已难辨其形,但它的织造原理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它的出土,成了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第二年,赵丰就领衔主持了国家“指南针项目”,联合成都博物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还原了汉代勾综式提花机的结构,解决了关于汉代提花机的学术问题。在此基础上,制作了3D展示系统,并按比例复原了两台原始大小且可操作的提花机。

“因为其出土地在成都,我们相信这应该是用来织造蜀锦的汉代织机。我们认为复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可以用同时期的织机来实现织造目的,所以我们这次的复原工作可以称为:原机具、原工艺、原技术,这就相当于还原了整个汉代的织锦技术体系,是对汉代织造技术的集中体现,我们相信这比其他复制方式和复制成果更有意义。”赵丰说。

因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出土时是经过裁剪,制作成护膊的形式出现,出土部分只是原织锦的一部分,包含的信息不全。中国丝绸博物馆希望通过研究已有信息,联系历史资料来还原织锦的文字、图案、门幅等。所以此次复制项目,他们希望以当时的工具还原当时的技艺,最后达到还原汉代织锦技术的目的。纹样、文字的复制只能算理论研究,而通过合适的机具把文物复制出来,就从理论进入到实践阶段,牵涉的技术问题更为复杂,其中最关键的是织机采用什么类型。作为国家文物局纺织品保护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所做的这个复制工作就不只是单纯的复制,而是必须要面对大量的研究。

赵丰说:“复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除了文物本身所承载的信息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外,我们还可以向大众传播其研究过程、复原织造的技术难点、复原工作背后的故事,使得文物故事更加完整丰富。”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正式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锦进行复制。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