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归还问题 似乎被误解了(组图)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归还问题 似乎被误解了(组图)

2018-08-22 11:32 文章来源:界面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大英博物馆负责人哈特维·费舍尔(Hartwig Fischer)在交接仪式上与伊拉克驻英大使萨利赫·侯赛因·阿里(Salih Husain Ali)握手 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想起了去年大英博物馆承诺将向尼日利亚和贝宁归还其古代雕塑的一系列评论文章。众所周知,这些贝宁铜像是英国人1897年摧毁贝宁城的时候掠夺来的。这一毁城在英国人看来,乃是对贝宁国王奥维拉米(Oba Ovonramwen,也称Overami,Oba在当地语言里等同于“国王”——译注)之不服从举动的惩罚,后者曾坚持要求殖民者缴纳关税。《卫报》以及其它一些消息渠道曾乐观地认为,大英博物馆将在预计于2018年举行的某次峰会上将盗取的宝物还给这些非洲国家。但英国官方今年却只愿意把工艺品租借给尼日利亚的博物馆。

馆藏当中的其它许多物件也有类似的不光彩历史。2015年,一场名为“澳洲原住民:悠久的文明”的展览展出了英国在18世纪早期占领澳大利亚后获得的一系列文物,在接下来的200余年当中,有数以千计的原住民遭到了屠杀。

大英博物馆馆藏中最具争议的部分聚焦于所谓的“额尔金大理石”(Elgin marbles),这个名字源于第七代额尔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Thomas Bruce),他从帕特农神庙取得了这些宝物,作为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礼物运到了英国。对于他的这一举动,自那时起至今一贯的说辞都是:移走这些大理石是为了保持其完整性。尽管这个说法并非一无是处(当然也不是没有漏洞),但英国当局最主要的问题倒不在这里。我认为,真正的问题是,之前的先例限制了致歉的规格。例如,2013年印度曾要求英国归还科依诺尔(Koh-i-noor)钻石,时任首相大卫·卡梅伦表示,“可以这么说,我向来不相信什么‘归还主义’(returnism)。我觉得这没有太大意义。”

这么看的话,新闻里所谓大英博物馆即将“归还”某些东西,反倒成了一种意外惊喜。而大英帝国的暴力殖民行为则屡屡得不到反思。1997年,托尼·布莱尔曾表示大英帝国“既不是一个合适的致歉对象,也不是一个合适的归罪对象。”2011年,卡梅伦又告知其政党称“不列颠尼亚称霸海上的时候从来不带救生臂环”(armband在英式英语里指漂浮物)。直到2013年,英国才承认了它在1950年代对茅茅人(Mau Mau)的虐待和杀害行为,并同意为幸存者支付赔偿。

这次的新闻头条又把大英博物馆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微妙角色放到了台面上。博物馆负责人也许能跟伊拉克驻英大使握手言和,但他的举动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令一切恢复原状。大英博物馆在媒体上(在自己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是如此包装)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副反对掠夺的卫士形象。但博物馆本身就是这种行为的总后台。其它藏品的存在为近日归还的些许进展投下了深重的阴霾,也令此事的本质得以“回归”:无非是截获了一批赃物而已。

(翻译:林达)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