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明代瓷画上的“眼镜”(图)

明代瓷画上的“眼镜”(图)

2018-09-18 12:19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曹兆燎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现在眼镜为寻常物,在明晚期青花瓷画上就有眼镜图案,开始连我自己都不信,可这是事实。你看这瓷画(见图)上一戴乌纱帽,胡须花白脸庞清瘦之官人,鼻梁上有一副眼镜,应该是老花镜,从底足修胎釉色青花发色以及粘沙底来看是明晚期的瓷器,但还是有人会讲这可能是景德镇制瓷画匠信手涂鸦之物。

明万历时期文学家田艺衡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中道:“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明末张自烈《正字通》:“叆叇即眼镜。”看来明晚期有眼镜不会有问题,那么明朝的眼镜到底从哪时开始呢?嘉靖年间,张靖在《方州杂录》中说,“所得宣庙赐叆叇,如钱大者,形云母而质甚薄,以金镶轮,纽之合则为一,歧则为二,老人目皆不辨细书,张此物于双目,字大加倍”,看来明代的眼镜还是很奢华的:宣庙所赐,以金镶轮,可以折叠。明嘉靖郭瑛在《七修类稿》中云:“闻贵人有眼镜,老年观书,小字毕见,诚世宝也。”怪不得清赵翼《陔余丛考》载:“古未有眼镜,至明始有之,此物在前明极为贵重,或颁自内府,或购自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本来自外洋,皆玻璃所制,后广东人仿其或以水晶制成。”明景泰三年,进士张宁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见过两副眼镜。活动在万历年间的小说家,罗懋登在其《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第五十回写道:“永乐八年(1410),满刺加国王朝贡叆叇十枚。”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明人绘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永乐时已有眼镜不假,图卷中在挂有“兑换金珠”招牌的金店门口有一位老者鼻梁上架着眼镜,只不过没有看到挂于耳后的双腿和系于脑后的线带。明永乐以后的眼睛,或进贡,或“购置贾胡”,那么,明代可有国产的眼镜呢?

明崇祯初年(1628),苏州眼镜史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当他看到视力不佳的人很痛苦,用单照镜之类又不方便,他经过反复多次试验,利用机械原理发明了镜片研磨机器——牵陀车。这种牵陀车可以把镜片磨成凹凸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同时又掌握了对光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以验目配镜。可惜他英年早逝,但他给后人留下科技制作《镜史》一部,影响指导着后人对眼镜的制作。

目前有观点,说最早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历史上第一次戴眼镜的画像也出现在意大利,绘成相当于我国明洪武年间。宋朝赵希鹄《洞天清录》记:“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宋代著录眼镜的还有《刘澜暇日记》《方舆胜览》等,当时已能磨制十几种单片水晶凸镜片(不同度数的老花镜)。还有观点说南宋时期国人就发明了双片有梁架以线挂耳的眼镜,更有观点讲在《清明上河图》中发现宋代有眼镜店,这些是不是真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远在魏晋古墓中出土过用水晶制的放大镜片确是事实,(以前的眼镜就如现在的单柄放大镜,以此掩面)那么眼镜怎么会到西方国家去的?是曾为元朝宫廷办事,在中国生活了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把眼镜技术带回家乡,意大利眼镜的起源地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也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的记载,也许就是马可·波罗把眼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经过一个世纪的异地发展和改良,随着郑和七下西洋又把眼镜带回来娘家。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