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道法自然,翰墨飘香——范传福书法艺术评析

道法自然,翰墨飘香——范传福书法艺术评析

2025-05-23 13:27 文章来源: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当代书法艺术的星空中,范传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范仲淹第二十七世嫡孙,范传福自幼便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在五十余载的漫长岁月里,他笔耕不辍,以纸为田,以墨为种,播撒着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收获了满纸的风华与韵味。

范传福书法作品

范传福的书法艺术,是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他深入传统,遍临诸帖,从古代经典碑刻和墨迹中汲取营养,将晋韵唐法、魏碑汉隶的精髓融会贯通。在楷书上,他以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赵孟頫的《胆巴碑》为基,兼收欧楷之严谨,使得笔下的楷书结构规整,线条刚劲中透着灵动,端庄典雅又不失活泼之态;行书则取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从苏黄米蔡等名家处寻得灵感,其行书作品奔放飘逸,笔势连绵,如行云流水,在流畅的线条中蕴含着雄浑豪迈的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

范传福书法作品

隶书是范传福主攻的方向,也是他艺术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他的隶书最初从《曹全碑》和《乙瑛碑》入手,这两种碑帖的特点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范传福书法作品

《曹全碑》的结体匀整、笔画飘逸灵动,赋予了他的隶书一种秀美的气质;《乙瑛碑》的古雅,则为其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范传福又广泛涉猎《张迁碑》《石门颂》等经典,心摹手追,不断探索创新。他巧妙地将楷书、行书、篆书的结体和笔法融入隶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隶书作品既有《张迁碑》的方整刚健、《乙瑛碑》的古雅醇厚,又有《石鼓文》的古朴凝重、《胆巴碑》的灵秀飘逸;既有《石门颂》的奔放洒脱、《好大王碑》的遒劲有力,又有伊秉绶隶书的沉雄大气和柳公权楷书的劲挺刚健。方笔与圆笔的巧妙运用,使他的隶书在浑圆厚重中透着凝练遒劲,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范传福书法作品

范传福的书法作品,不仅在笔法和结构上独具匠心,更在整体的气韵和意境上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他的作品具有典雅清幽的风格,在整体布局中,时而夸张,时而变异,一字之中,或紧或疏,技巧运用自然流畅,毫无雕凿之痕。他的草书取法张旭、怀素,如锥画沙,一泻千里,似闪电惊雷,震撼人心,展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气势;榜书则线势流畅爽利,结体呼应自如,行气内敛外放,墨色浓润和谐,体势恢宏,行朗旷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范传福书画作品

除了在书法技巧上的卓越成就,范传福还致力于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首创了许多书画长卷作品,如二十四系列书画长卷《中华二十四禅》《中华二十四孝》《中华二十四贤》《中华二十四圣》,蝇头小楷百米长卷《楞严经》,以及以书画形式记录村镇历史变迁的《青云店古变胜景图》等。这些长卷作品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将书法与绘画、国学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姓氏中堂作品,被媒体称为“中国姓氏书画第一人”。

范传福《百家姓》作品

这些姓氏中堂不仅书法精美,还配有得姓始祖的肖像和相关的文化解读,使人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能够了解到姓氏文化的渊源和内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范传福书法作品

范传福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展出并获奖,被众多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他的行书作品被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收藏,隶书作品被台湾原国民党名誉主席吴伯雄收藏,书画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外交部礼品司等作为国礼赠送国外领导及友人 。他还被授予“诚信艺术家”“北京南海子文化名人名家”“德艺双馨艺术名家”等称号,其书法论文也多次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上发表。

范传福书法作品

范传福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卓越艺术才华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展现了当代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和时代风貌。他用手中的笔,在宣纸之上书写着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描绘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豪。相信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范传福将继续砥砺前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