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一方“嘉”人 | 陈道轰:把“乡愁”装进乡村博物馆

一方“嘉”人 | 陈道轰:把“乡愁”装进乡村博物馆

2025-07-12 10:3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编者按:一方“嘉”人,勤劳务实、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在市县两级吹响“强城行动”号角之际,永嘉县融媒体中心在永嘉电视台、《今日永嘉》报、今日永嘉客户端、永嘉发布同步推出人物专栏《一方“嘉”人》,宣传报道各行各业先进典型人物,从一个个故事中,感受他们的“初心”,从一张张面孔里,体会他们的奋进,营造全县上下大力实施“强城行动”的良好氛围,汲取“强城有我”的奋发力量!

陈道轰:楠峰文旅有限公司负责人、芙蓉村博物馆群创办者。

图片

在七星八斗的星象布局中,静坐着被群山环抱的千年村落——芙蓉古村,74岁的乡村建设者陈道轰正在此开辟着新时代的古村新篇。自2020年开始,他携手志同道合的老友,创办了摄影器材馆、民俗馆、石雕馆、瓯瓷馆、宋瓷馆、根雕馆以及打造集吃喝玩乐一体的宋园,激起记者探访的冲动,去聆听青石板路上回荡的故事,去触摸那些被时光摩挲过的文化印记,去了解一位古稀老人如何用新思路解码深藏的文化基因。

流衍:从“裁缝老师”到“文化老匠”  针线织就乡愁路

图片

“芙蓉是我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热爱芙蓉。”陈道轰对家乡一直很牵挂。30多年前,在村老年协会成立之际,便自掏腰包5000元为协会购置电视机、录音机、办公桌等用品。

1952年出生的陈道轰,在他那个年代,一技傍身,便能走遍天下。于是,他听从父亲的建议,十五、六岁便去学裁缝,凭借踏实、肯干的作风,很快就成为了远近有名的“裁缝老师”。1978年,陈道轰在二轻企业永嘉服装厂工作。1987年,他敏锐捕捉市场机遇,创办永盾服装厂,认准市场,专做执法制服,被公安部、税务总局认定为定点生产企业,并成功引领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永嘉化工厂、永嘉酿造厂有工业经济的三驾马车美誉。

“这里是我的根,我热爱芙蓉的每一寸土地。”

“芙蓉各处都是‘国宝’......”

图片

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这位在商海摸爬滚打数十载的企业家,望着日渐沉寂的青石板路与紧锁的雕花木门,心中翻涌着难以名状的痛惜与不甘:“芙蓉古村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邻近的丽水街、苍坡村相比,芙蓉古村的旅游发展长期滞后,当时看到冷清的样子,自己很是心疼。”

他原本是一位裁缝师傅,如今却以手中的一针一线,细细“缝补”着芙蓉古村的岁月留痕。2020年,原本在县城经营企业的他决定回到家乡,寻找破局之道。

活化:文物里摆文物 千年古村“火出圈”

图片

芙蓉古村始建于唐末,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重建时,匠人们依照"七星八斗"的天象格局精心规划,使整个村落呈现出独特的星象布局,现共计45处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空置是浪费,活化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他瞄准村中闲置的祠堂,提出“以馆护屋”的思路。

但问题也接踵而来:长期闲置的旧屋祠堂如何在原基础修缮和合理利用?缺乏展示空间和管理的文物如何进行系统整理、科学存放?如何以自然本真的面貌,在不借助商业手段和华丽包装的情况下,吸引游客前来探访......

图片

为守护芙蓉古村的历史肌理,陈道轰踏遍巷陌,逐一对 45 处国宝级文物进行实地考察,更潜心钻研传统修复技艺。他常说:"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容不得半点敷衍。" 在修缮过程中,他坚持以古法为纲 —— 本该钉入铁钉之处,改用麻绳缠绕加固;需要铁链牵拉时,则以柔韧藤条替代。这些看似笨拙的修复方式,却让文物在岁月的痕迹中,既保留着古朴韵味,又暗合当代审美意趣,让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都能诉说真实的历史故事。

2020年,他联合几位收藏爱好者,将私人收藏的378台世界级老式相机、镜头搬进芙蓉古村祠堂,计划创办摄影器材博物馆,但他此时已意识到:“一个馆成不了气候,要建就建乡村博物馆群!”周边村民和其朋友闻讯而来,纷纷想把自家的旧物件也搬来。在自己号召下,竟能引起大家如此热烈的响应,这让陈道轰看到了希望。

图片

2021年4月,由陈道轰携几位社会收藏者合作发起建设的摄影器材馆、民俗馆、古石雕馆、宋瓷馆、瓯瓷馆共五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截至目前,芙蓉古村已有七座乡村博物馆亮相。一座座小而精美的乡村博物馆,正以另一种姿态,让历史与文化在田埂乡野间焕发生命力。

焕新:活态传承需要与时俱进

图片

“这个是我们民国时期用的熨斗。”五一期间,陈道轰连日穿梭在各个博物馆间,嗓音早已沙哑。 他不仅是展馆负责人,还是一位博物馆讲解员。那些陈列在展柜里的老物件,从斑驳的雕花梳妆匣到褪色的家书手稿,每一件背后的历史故事,都经过他无数个深夜伏案研读史料、反复考证与悉心整理,让沉默的文物重新开口,向游客诉说着岁月深处的记忆。

在陈道轰看来,所谓与时俱进,是在岁月更迭中始终步履不停、学无止境。

“守护历史文化的事业,需要将自己炼成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陈道轰坦言,起初踏入这行时,面对游客的问询,自己常常窘迫得无言以对。“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传承好讲好芙蓉故事,才能真正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图片

在陈道轰眼中,与时俱进更是与时代同频,让传统基因与时代脉搏共振。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他的基调。他敏锐捕捉文旅消费升级趋势,匠心打造沉浸式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宋园”。这里既有复刻宋代美学的市井烟火气,又有光影流转的宋韵夜游;既能体验点茶焚香的文人雅趣,也可品尝古法炮制的宋式美食。

当“宋园”项目落地,陈道轰早已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文化传承之路。他率先探索 "文物活化双引擎" 模式:一方面,以芙蓉古村的历史故事为蓝本,开发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让文物元素化作可触摸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打造沉浸式研学教育体系,通过古建测绘、非遗手作等特色课程,让游客在实践中读懂文物背后的文明密码。这种创新业态不仅为传统注入现代活力,更架起了历史与当下对话的桥梁。

在今年的五一假期,陈道轰一手打造的乡村博物馆群迎来客流高峰,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芙蓉古村也成为众多游客行程单上的必游之地。这场以传统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博物馆热",已成为带动乡村旅游市场的新热点。

责任编辑:一凡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