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展览回顾 |“从‘跨界’走向‘重生’——悬浮在空间中的解压层”展览圆满举办

展览回顾 |“从‘跨界’走向‘重生’——悬浮在空间中的解压层”展览圆满举办

2025-07-22 22:53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7月19日,在林语堂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从“跨界”走向“重生”——悬浮在空间中的解压层》展览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林语堂故居文化园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西安美术学院、平和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平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室内装饰协会、西安市美术家协会、陕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艺术疗愈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旨在通过艺术、心理与科技的跨界融合,为观众打造一处心灵疗愈的独特空间。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党委书记、副教授刘荣;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教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李媛;西安美术学院艺创空间负责人、副教授高杨;平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映红、平和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卢胜、平和县坂仔镇党委书记林海光、平和县文联副主席王达理、福旅语堂故里文化发展(漳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艮坤以及特邀嘉宾漳州画院院长沈惠文 、漳州市美术馆副馆长吴亦虞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建筑环境艺术系党委副书记王丽彬主持。

从“跨界”走向“重生”——悬浮在空间中的解压层 合影留念

领导嘉宾合影

开幕盛况:多方共话艺术疗愈新可能

在《从“跨界”走向“重生”——悬浮在空间中的解压层》展览开幕式上,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党委书记刘荣发表致辞,强调艺术应突破传统边界,融入生活肌理,并肩负社会责任。她指出,本次展览以林语堂先生的“闲适哲学”为精神内核,通过艺术、科技与心理疗愈的跨界融合,为公众打造了一处独特的“心灵修复舱”。展览汇聚了全国100余件艺术疗愈作品,展现了艺术对生活的“主动介入”,她特别提到,校地企三方合作的创新模式——高校以学术赋能、地方以文旅资源支撑、企业以市场视角串联,共同构建了具有“悬浮特质”的解压空间,为县域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这一模式不仅呼应了林语堂“行旅世界,心归平和”的哲思,也为漳州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注入了当代活力,此次展览正是西安美术学院践行“艺术服务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旨在通过创新实践推动心理健康与社会福祉。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党委书记刘荣致辞

平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映红在致辞中指出,作为林语堂先生的故里,平和县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本次展览"艺术疗愈"的主题高度契合——林语堂倡导的"闲适"哲学与当代艺术追求的心灵解压不谋而合,这场融合空间悬浮、跨界解压理念的展览,既是对语堂精神的创造性传承,更是传统与当代的深度对话。当前平和县正着力推进"文化+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此次展览通过沉浸式艺术装置为现代人构建心灵栖息地,不仅丰富了"全域旅游"的内涵,更以艺术之力唤起公众对心理健康与乡土人文的关注。她特别强调,与西安美术学院的合作实现了高校资源与地方文化IP的强强联合,未来将持续搭建跨界平台,推动更多艺术机构参与本土文化挖掘,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平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吴映红致辞

策展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研究生苏琳阐述了展览的核心理念,她表示,在林语堂故居举办的这场艺术疗愈展览,既是对先生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更是对其"生活即艺术"哲学的当代诠释。展览通过100余件多元形式的艺术作品,构建了一个多感官介入的疗愈场域,特别强调"抽象情绪——具象符号——感官体验"的转化机制,如毛绒装置呼应林语堂的"触觉感知"理念。苏琳指出,展览不是简单地消解压力,而是引导观众像先生提倡的那样"以幽默面对困境",通过艺术体验实现压力重构,在不完美中寻找圆满。这种将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艺术疗愈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为当代人提供了"优雅抽离"的生活智慧。

策展人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研究生 苏琳  发言

黄永乐作为当地大学生代表分享了参与艺术疗愈课程的体验。通过创作曼陀罗扇子和风铃,他体会到艺术对心理的调节作用。在老师"情绪优先于技法"的引导下,他摆脱完美主义束缚,让创作自然流动,实现身心平衡。风铃创作则让他通过感官体验完成自我表达。他表示,艺术疗愈是通过"感官-符号-认同"路径实现的心理调节,感谢林语堂故居提供的创作场域,让艺术成为感受生活的方式。

当地参展大学生代表 黄永乐  发言

在签约仪式环节,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平和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与福旅语堂故里文化发展(漳州)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三方合作协议,标志着艺术疗愈事业迈入社会化实践新阶段。随后的赠画仪式上,西安美术学院高杨副教授向平和县赠送了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这幅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风格的作品,被现场观众亲切地称为"视觉情绪调节剂",将由平和县收藏。值得关注的是,厦门翼行教育科技研究院陈良坤院长在现场受聘为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创新创业导师,这一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将充分发挥校企协同优势,为艺术疗愈领域培育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签约仪式合照

赠画仪式合照

建筑环境艺术系创新创业导师  颁发聘书仪式

展览现场:艺术如何成为“情绪解药”

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的100余件作品,涵盖装置、影像、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其中,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学生的18件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以“参与式观察”消解了艺术创作的“神圣性”,将疗愈融入日常。走进展厅,观众会发现这里的艺术体验与众不同。一件毛绒材质的装置作品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触摸,这正是展览"触觉疗愈"的特别设计。"我们希望通过柔软材质与身体的接触,实现焦虑情绪的物理性缓释。"而在互动展区,观众可以通过参与式的艺术体验,与西安美术学院福建平和县"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共同完成创作,亲身感受艺术疗愈的魅力。该团队特别设计的沉浸式互动项目,让观众在创作过程中实现情绪的释放与调节,将艺术疗愈的理念转化为切实可感的体验。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在地创作”单元,作品直接呼应林语堂故居的自然与人文场域。毛绒材质装置诠释了先生“触觉感知是生活艺术基础”的理念,而互动作品则通过“感知—反馈”机制,引导观众完成具身性的情绪调节。

在地艺术疗愈创作作品《和鸣》

李媛教授向嘉宾介绍参展作品

实践团队在地完成艺术疗愈创作作品

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学术与产业的跨界实验,更是平和县文旅融合发展的里程碑式突破。通过校地企三方的深度协同,林语堂故居文化园已成功转型为集"文学传承、艺术创新、心灵疗愈"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地标。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持续深耕闽南民俗文化与生态农业资源,打造更多具有示范意义的跨界项目,让艺术疗愈的种子在平和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艺润心"的长远社会价值,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观看动画疗愈作品《纸灵》

高杨副教授介绍个人参展作品

供稿:陈玉

供图:郭欣瑞 

审核:刘荣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