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北京崇德堂博物馆内,“文字、文明与书教——汉字与人文功夫的养成”学术交流会浓墨启幕,同期揭幕的“艮其背·回眸汉字”黄波汉字字根形意书法展正式开展。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崇德堂博物馆与凯博睿智教育联合主办,旨在解码汉字作为华夏文明基因的深层价值,推动人文精神在当代教育中的重生。
学术交流会上,16位跨领域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字-文明-书教”展开深度对话。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戴熙宁开宗明义:“汉字绝非简单符号,而是华夏人文精神的活态结晶。” 古汉字学者、金石甲骨学家黄波以甲骨文字形为例,剖析“直”“德”等字的哲学演进;教育专家呼吁超越表层识字,激活文化元概念的生命力;书法艺术家则现场演绎“静定-平衡-气韵”三重修养,彰显汉字书写作为心性功夫的独特价值。跨界视野尤为瞩目:历史学者与中医教授共论汉字思维对传统学术的奠基,记忆科学家解析认知模型,篆刻大师展示技艺传承,彰显汉字在多元实践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会学者倡议,将“汉字人文功夫”体系化融入教育,助新一代重拾文化根脉。
作为核心亮点,黄波字根书法展以90余幅作品系统呈现甲骨文至楷书的形意流变。黄波先生为《甲骨文字典》编撰者之一、古汉字学者、金石甲骨学家,他以“艮”为钥,取象《易经》回眸静观之意,揭示“止观”与“行止双运”的华夏智慧。他强调:“汉字是人类唯一延续至今的表意系统,承载五千年文明。”展览融合学术与艺术,设扫码溯源、七场字根讲座及篆书集训,引导公众在笔墨流转中开启贯通古今的文明对话。
展览将持续至9月15日,于崇德堂博物馆(朝阳区王四营观音堂398号)免费开放,诚邀观众在古老字根间寻根华夏文明,以静观滋养未来。正如《易·艮·彖传》所昭示:“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