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百米长卷图大气颂广州

百米长卷图大气颂广州

2011-12-31 08:08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2月31日,辞旧迎新的一天,广州日报倾尽一年之功全力打造的《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将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广大市民见面。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广州“清明上河图”,洋洋洒洒绘百景,大气磅礴颂广州。赏美景,观画作,人随画走,如在城中游,美不胜收。

在刚刚结束的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万庆良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此为契机,广州将构筑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而我们的《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正是对此最好的呼应:这是山水之城,每一处细节都值得我们去品味;这是幸福之城,每一次律动都值得我们去记录。“浩瀚”长卷,见证了媒体责任与艺术激情的一次碰撞,它是一次伟大的视觉记忆,也是我们留给后代子孙的传世精品。

许钦松:有无历史眼光和判断是对媒体另一层面考验

历时一年之久的《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终于创作完成,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第一时间观看了画卷,对作品寄予很高的评价,在观看过程中不时询问作者是谁,并叮嘱画家们一定要把创作过程中的手稿保留好。当得知所有手稿、图像资料都会保留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时,他十分高兴。

许钦松认为:这个项目有几个很大的难题摆在创作团队的面前:第一,用水墨表现当代城市,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第二,长卷创作一定要体现当代审美意识。第三,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团队的合作,组织这么多有个性的艺术家来共同完成一个作品,既要保持艺术家个性的特征,又要整合成一张完整的作品,难度很大。另外,这个长卷记载城市的变化之外还应该表达这个城市人文的积淀。

“就目前我看到的来说,这几个难题逐个给你们突破了,怎么讲都不过分,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项目做法上的创新、艺术手法上的创新。我尤其佩服的是,这个项目由年轻画家来完成,他们和这个城市一同成长,对这个城市有很深的感情归依;同时,年轻人有强烈的当代意识。年轻的团队成就了年轻、活力城市的艺术表达,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许钦松同时认为,广州日报作为一个主流媒体完全义务地来承担这项工作,促成《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的诞生,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与眼光。

他认为:媒体来做百米长卷是首创,对于立足广州,放眼世界的主流媒体,广州城市的整个变化和他每时每刻发生的故事,无疑是广州日报的主体。所以,由承载城市变化的主流媒体——广州日报主导来打造《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作为这个时代的视觉记忆、历史记录留给后人,非常有眼光、非常有前瞻性。现在看来是在做当前的事情,实际上必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媒体有没有历史的眼光和判断,是从另外一个层面对媒体的考验。“一个主流媒体有这个眼光,了不得,看出你们广州日报的高层领导的眼界和水平。”

   李劲堃:启用伴新广州成长的年轻艺术家是最大亮点

从我开始接触《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创作构想的时候就认为:这是一个很难的项目。难,不在这幅手卷有多长,而是我们能不能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创作这张画。纵观近几年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手卷,把本来具现代视觉特征的都市表现为传统野逸情调的山水,渔、樵、耕、读式的农耕社会,我认为是不对的。所以,当我和报社的负责人沟通后达成共识:尽量在形式上与其他手卷拉开差异性、允许艺术家用各自不同的观点来表现新广州。

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广州迅速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大都市。城市的景观、节奏以及社会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视角的变化必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表现方式。这个项目既立足于宣传新广州,也立足于启用伴随新广州成长的、几乎与这段历史同年的年轻人来驾驭这个题材。为了使手卷创作进行得更顺利,项目的艺术总监、学术指导、项目负责人都是有经验的艺术家,在这个前提下大胆鼓励、使用年轻人去尝试,这是既富挑战性又富冒险性,同时又是最出彩的一个举措。

通过这次与媒体合作,我认为把一个良好的正面宣传任务转换成一群年轻艺术家的新探索,是可以达到双赢的。从这批作品初步展出的效果来看,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逐步呈现出一种新城市内涵的视觉感觉,在中国画表现方式上是一种可喜的探索,同时也引发了学术上的思考——因为这个项目,开启了一种对城市表现的新探索,这种方式给中国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这次活动的成果在于:

一、所有作品都不是按照建筑图、效果图那样来表现——这不是中国画要解决的问题,在样式上有独到见解。

二、理解现代都市的节奏、流行样式的美感、从艺术规律中梳理出一种具有抽象性、表现性的语言来表达这个城市的新风貌。

三、技术探索上打破常规。可喜的是,在绘画语言中萌发出当代都市题材的印象,能够在绘画语言上形成新的样式。因为这个活动,开启了一种对国画探索方向的鼓励,这也是这次活动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这个活动的引领下,不单保留一份新鲜的探索,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在教学中对素养的积累应提出更多要求,反过来对将来中国画的教学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教学上的实施,并对教师和教学体制提出新的要求。

这是我乐意见到的——和以往的手卷相比具有不同的审美差异。当然,我不能说创作这批作品的艺术家的技法和想法都十分成熟,但是,他们毕竟做到了城市表达的现代性。

 

李东伟:用再传统不过的毛笔宣纸穿越时空

我在构思《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的时候主要考虑这么几个具体的问题:在长卷这种艺术形式中,建筑、景点与人的时空关系如何处理?古代形态的建筑在当代社会空间中怎样展开?把这两个问题梳理清楚后,我决定用再传统不过的毛笔、宣纸穿越时空——不同年代的生活情景、风光绮丽的世俗风情,最后都定格在鲜活的当代图景之中。

我想强调的是,穿越并不是简单的堆砌。我们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和人的时空关系是怎样的?景观与历史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特定的景观在历史上处于什么位置,当前是什么样子。那间屋子在历史上是什么状态,为什么能留下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这样,时空交错的整体构思就呼之欲出了,思路也豁然开朗。时空的穿越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这个框架之下,笔墨语言与画面形象就自然而然地自由融合,用时空转换的画面,描绘不同时期的建筑、人在时空上的错位,让观众在穿越的过程中感受一种建立在当代视觉经验之下的与平常不一样的真实。

我强调一点:不管在这幅长卷中作了如何大胆的设想与尝试,我们还是坚持毛笔和宣纸的特性,试图在艺术创作中保持中国画的审美属性。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为什么还用宣纸、毛笔呢?

还有一点:我认为有能力、有水平的艺术家应该更主动地参与像《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这样的创作活动。而社会也应该提供多一点机会给那些年轻的、有活力的艺术家去创作,接纳他们的创意。如果有水平的人不去干,那机会就有可能给那些画“行货”的占领了,中国画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了。

王见:片段更符合

后现代社会传播特征

长卷这种形式由来已久,但《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突破了我们以往对长卷的固有认识,有新意!每个段落由不同风格组成,用独立的书法作为各个片段的连接,这样的样式在以往是不太可能的,主办方能接受这种方式是很有魄力的。

不同风格的画出现在同一长卷当中,这是不是纯粹的突发奇想呢?我认为不是。我们不妨做个调查:一个人拿着遥控器,请问有没有从头到尾把一个台看完的?我看很少,大多是这个镜头好看就停一秒,不好看就换下一个台。整个晚上的信息由不同的片段组成,以前的折子戏就是精彩的片段,古代社会也有这种需求,这说明片段更符合后现代社会的传播特征。因此,《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在这一点上是突破,是最大的亮点。

艺术创作需要话题,这次活动就是由媒体制造并提出的,说明主办者有眼光!这也符合时代的要求。媒体制造一个社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那么十个人知道了就会感染十个人,一百个人知道了就会感染一百个人,这就是媒体的力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消解人们对艺术的隔阂。人们暂时看不懂没关系,是他关心的话题他就会仔细地琢磨:哦,原来可以画成这个样子!也就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不同的人。这也是媒体与画廊的最大区别:媒体只是创造一个关注点,并没有左右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艺术家的实践是自己的、艺术语言也是自己的。把艺术通过社会关注的点呈现出去,比你自己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要更有意义。

因此,长卷创作带来了另一个启示:社会的命题对艺术创作是一种推动,对艺术家本身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且是刺激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个人独立没错、探索个人的艺术语言也没有问题。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小趣味里,是很难进步的。

从我个人来说,也是力求体现出长卷的这些特点去进行创作:整体上风格统一,局部上各有特点。因为带有命题性质,创作起来有一点困难——不是自己平常熟悉的方式,要在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对象的特点之间寻找平衡点:不能忽略客观对象,面对百景能够灵活使用多种方式去表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