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老周博物馆展百件警用品 50年代交警随身背水壶(图)

老周博物馆展百件警用品 50年代交警随身背水壶(图)

2012-02-08 08:20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老周博物馆展百件警用品50年代交警随身背水壶

2月3日,在和平里交通大队老周博物馆里,交警周锡成展示自己收藏的公安“老物件”。本报记者饶强摄

地坛公园对面的东城区和平里交通大队办公楼6层,一间宿舍门口挂着“老周博物馆”的牌子。推开门,琳琅满目的警用品映入眼帘,警帽、钢盔、警徽、肩章、胸章、水壶、挎包、警服……这间只有10平方米的博物馆里,藏着上百件展品。

这间小小博物馆的主人叫周锡成,今年58岁,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71年他成为一名交警,当年只有17岁。“别采访我,我太普通了,没什么可说的。”不善言辞的老周说,但一说起墙上的几张老照片,就打开了话匣子,将60多年来北京交通和北京交警的变化娓娓道来。

五六十年代

天安门前跑三轮

老周拿出一张50年代的照片。照片上,一名交警背着水壶和挎包、绑着绑腿,站在天安门城楼前指挥交通。交警旁边立着一根一人高的柱子,上写一个“慢”字,提醒车辆行人慢行。一辆人力三轮车和一辆“美国大道奇”公交车各行其道。

“这是那个年代的胸章。”老周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已经发黄的小布条,上边写着“北京市人民警察”几个字。“这是我收藏的年代最久的一件东西了,1951年的,同事送的,可是我的宝贝疙瘩。”老周说。

“那个水壶也是五十年代的,照片上交警挎的就是这种。”顺着老周的手指方向,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个绿色军用水壶。“1976年以前,值班的岗楼里没有暖瓶,交警只能随身背着水壶。在野外环境下,水壶还能当饭盒用。”老周告诉记者,到现在,交警的水壶已经历了四代。

七十年代

戴上白套袖被称“炸油饼的”

“这是我的第一张工作照,1972年冬天拍的。”照片的背景是美术馆路口的岗台,老周穿着藏蓝色的“七一”式警服,脚上穿着又厚又高的马靴。最有意思的是,他胳膊上套着一副白套袖,从袖口一直套到肩膀。“这是为了更显眼,方便大家看到交警的指挥。当时有些市民打趣我们像是炸油饼的。”老周说。

当时交警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繁华路口指挥交通。一个路口需要两名交警,在岗楼里管理信号灯的是正岗,在路口中央指挥的是副岗。“在岗楼里的也非常冷,五扇窗户要开着三扇,因为随时要用麦克风喊话。我们配的呢子大衣你试试,起码得有三四公斤,要是不系腰带,肩膀都被压得抬不起来。”

最让老周难以忘怀的一张照片摆在桌子的正中间。那是1976年东四中队二排五班的合影。唐山地震后,位于天津的茶淀劳改场牺牲了不少狱警,老周的两名战友被调去支援,未再调回北京。当时,全班9个人来到隆福寺附近的东四长虹照相馆,留下了这张照片。“那时也不兴吃饭什么的,而且大家也没钱,惟一能做的也就是留影纪念了。”那时交警的待遇很低,老周的月工资只有34.5元。

 

八十年代

挎子车队显威风

80年代,交警队伍逐渐摩托化。1984年,老周进入了交警摩托车队,后来负责二环路的巡逻工作。1987年,他所在的摩托分队荣立了集体二等功。当时获奖的合影也被贴在了展览墙的醒目位置。

“当时路上的汽车逐渐多了,但还不至于拥堵。交警的主要任务就是压事故。我们就是因为这个获得了嘉奖。”老周说,那时的交通管理是以教育为主,很少处罚。交警把违章通知书邮到交通违章者的单位,由单位对其进行教育。“单位领导会在大会上批评,那时通知单位比现在的罚款还管用。”

最能勾起老周回忆的是他那时的坐骑——摩托车长江750,也叫侧三轮,北京话俗称“挎子”。“那时骑着挎子可威风了,那车是双缸的,马力非常大,开起来突突地冒黑烟。”老周还讲了关于挎子的一个趣事。1976年以前,外宾来访时都是由交通警察开道,当时没有专门的迎宾车,就把挎子的斗拆下来,摇身变成了两轮迎宾车。

九十年代

“黄虫子满天飞”

老周博物馆朝南开着一扇窗户,正对着地坛。“这照片就是在地坛门口照的。”老周指着墙上一张照片说,整个九十年代,他每年都要参与庙会期间的交通维护,南门、西门,雍和宫桥下是主要的执勤点。

“我们最发愁的就是到处乱停的黄面包车。”那时,北京街头铺天盖地都是黄面包车,不管是私家车还是出租车,北京人有了“黄虫子满天飞”的说法。当时的不少警车也是黄面包车。

“庙会期间,客流增大,不少‘黄面的’就在我执勤的这几个路段揽客。”老周说,他必须不停地打手势,劝导司机离开,不然就会造成拥堵。“一天说的话能赶上平时一个星期说的。”

21世纪

自己逛公园都要做预案

进入21世纪后,交警的不少设备都“鸟枪换炮”。一线警车不仅换成了帕萨特,交警执法还用上了POS机。

“这些挎包是用来装POS机的。POS机是个好东西,处罚违法司机更方便了。”老周指着墙上挂着的交警挎包介绍。70年代的罚单就像张收据,80年代出现了手写两联,这些年出现了POS机,司机一插卡,违法信息就直接记录并打印了。但是使用POS机要求交警熟背交通违法代码。“全部背下来花了我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刚记住就升级了,又得重新背。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但也得努力赶上,干一行得钻研一行嘛。”老周对POS机可谓又爱又恨。

21世纪变化的不止是交警的装备,还有交通管理的理念。让老周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冬天那场大雪造成的全城大拥堵。

“从那以后,北京宣布真正进入了交通拥堵时代,而应急预案的概念也进入到了每个交警的思维中。”老周笑言,现在在家里他也动不动就要求老伴儿做应急预案,过年串亲戚要做预案,平时去逛个公园也要有预案。“我不管去哪都提前出门,要带的东西也是提前一天收拾好,职业病了。”

新闻链接  

同行捐老物件帮忙充实藏品

老周博物馆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队里的年轻交警没事就爱来老周的屋里转转,看看这个,摸摸那个,配合着老周的讲述,了解北京交警的历史。其他队里的交警听说了,还把自己的老物件主动送给老周。“你看,这个50年代的驾驶本,就是通州一位交警特地给我送来的。”老周捧出一本红皮驾照,小心地一页页翻给记者看。

前不久,老周还向北京交通警察文化展示馆捐出了自己的部分展品。“有些我没舍得给。比如这套‘七一’式警服,只让他们拍了张照片。”老周说,“看着这些藏品,我能看到自己一路走来的历史,回顾我当交警的这一辈子。”

作为市交管局警营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老周博物馆得到了众多一线交警的肯定。和平里大队也和车管所、西城支队、帅府园大队等8个基层单位一起成为市交管局基层单位文化建设的示范点。比如帅府园大队创建了“六条8号的后花园”QQ群,为民警分享生活、交流工作、展示自我搭建平台;东单大队创建了《晨帆》队报;海淀支队开辟DIY墙(板),展示民警创作的书法、绘画、剪纸、十字绣等作品,为民警展示才华提供舞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