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景观设计师王娜:以景观设计之手创建自然城市(组图)

景观设计师王娜:以景观设计之手创建自然城市(组图)

2020-05-31 22:20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未来城市设想

访谈录:

1.从北大到哈佛,从城市规划、经济学到景观设计,其中经历怎样由破到立的思想转变?

一开始自己对比较系统化的、有逻辑的架构很感兴趣,喜欢探求社会现象和内在的一些影响因素。城市规划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影响一个城市、几代人、甚至人类生活环境发展过程。通过对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充分梳理,对于现状城市、城市各个阶层人群的调查、认知,对于未来城市发展走向进行定位与预判。结合经济学的学习,能够更加系统的掌握市场导向下的城市发展趋势。

对于规划工作,成果是一个很大尺度的城市发展层面的,当然也会有具体细分的小尺度规划设计与城市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自己更加坚定的是对设计、创造尝试的热衷。希望通过人为的设计去创造出某种提升品质、改善现状的尝试。希望在梳理系统架构、探求社会现状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指导性的预测,而是去尝试用景观作为媒介,作为手,去参与到环境建设中。

2.在进行景观设计项目时有何感受?

景观设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群人、甚至更多社会群体的生活。一个项目的建设、改造提升会改变使用者对这个空间已经形成的使用模式,当然改造的结果也会形成使用者与空间新的对话。设计师真的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乙方,因为他们是要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去设身处地真正为客户着想,这个客户不是项目直接负责开发的人,而是走在这块地上的人亦或是物理空间外看到这块场地的人,太多的人需要你去考量,你要去进行情感的带入,然后再跳脱出来做一个客观的评判,才能完成设计。

景观设计,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新的定义。更深层次的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关注。不仅仅客户是我们的设计服务对象,生态和城市环境本身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根本。因为作为设计师来说,在设计之初很少受到限制,但是后面越来越多限制加进来以后,妥协真的是很无奈的一件事情。所以有的时候遇到这种矛盾冲突的时候不是去占上风,而是如何让所有人在你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让他们意识到城市与生态的平衡是很关键的。

3.结合国内外项目,请阐述一下你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我尝试了多重尺度的项目,从城市规划、河流水系的治理到小的景观小品。同时在设计理念方面,习惯从一种现状现象中抽离设计的焦点,一定程度上去记录、解析某些或大或小的社会、文化现象或城市机制的一角。这一点在实际工作建成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也有所延续。设计还会关注于用户与设计本身的交流互动的体验。让设计变成一种能够让民众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去融入到景观当中,回归到自然的状态。 有一些装置设计、材料设计的项目,在设计中尝试引入多重方式表现设计概念,比如公众讨论会、纪录片分析、多媒体动画、VR体验等去探索更好的与客户、公众沟通的模式。

4.在美国和中国执业的经历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在美国SWA工作的过程中,迅速积累了实际景观设计项目中的工作经验。项目地点从得克萨斯州本地,到中东国家、以及许多中国项目;项目内容涉及城市公共景观公园、校园设计、商业景观设计、大型滨水景观设计等,同时也有城市规划、交通干线与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项目。国内项目接触到的都是大型的城市级别的项目,对于整个城市的公共活动、景观空间的地标性重塑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力。而且所参与的国内项目,对于城市的文化传承、地理自然现状的保护与尊重、生态修复与教育意义的融入都有着很深入的探究,并尽可能的融入到景观的各个尺度的设计中。

我觉得不同之处在于一些行业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比如美国会按照合同进行各个阶段的设计,没有预付款不会开始项目,且概念、方案、扩初、施工图阶段均会有明确的项目时长,对于施工图阶段也是对设计师极大的一项考验,注重设计师对最终设计施工图的把握。相对来讲美国的项目施工周期也会比较长。国内的设计项目相对来说对设计前期的概念、方案要求很细致,尤其是对于历史、文化、社会内涵的融入很看重。设计本身也有许多为项目量身定做的自由度,发挥空间很大,之后是设计施工周期不会那么长,但很多内容会在施工阶段现场才能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5.作为青年设计师,你觉得自己这一代在中国或者国际设景观设计舞台上的责任是什么?

我认为作为景观设计师,除了在接受各种甲方既定要开发设计的项目之外,责任感体现在主动去关注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中的潜在问题与挑战。你的脑海当中是一直要关注这件事情的,然后试图去推进这件事情的发展和解决。然后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努力。

6.环境危机是当下全球性关注的问题,作为景观设计师你觉得在城市、自然、土地与设计之间怎么能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我现在在关注的城市应激性、城市弹性,在紧急灾难事件发生时城市空间、人的基本生产生活与自然的关系都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在居家令发布到现在,很多设计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几家公司也联合开了研讨交流会,大城市的职能在逐渐弱化,人们作为单一个体的生活基本需求被放大,城市的概念现在更突出的表达是个体的生活空间、生产购物的联系;以及室外活动的自然空间。那么如此土地集约利用的大城市,高密度的生活,是否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自然是根本,是必须要尊重的基底,土地是这一基底的平台之一。城市是基于自然和人类发展而产生的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而设计则是联系这两者的媒介。通过设计可以将空间引导到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但也可能因此而破坏了自然基底。所以这两者的平衡在于通过设计,让设计师本身、设计项目的客户、设计空间的使用者、设计空间的治理者决策者都了解到其中协调平衡的重要性。

7.对未来的设计职业有哪些展望?

希望自己能够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积累更多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本质性思考,项目设计是源源不断的,然而希望自己不仅能够保证设计的技术性、成熟度的提升,也能够不断的提升设计思路的创新性。能够在景观设计实践中除了对美的阐述、对用户需求的实践,也真正能够从生态、城市、社会的角度有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作为个体设计师能量的有限性,但作为设计师能够接触到各个层面的社会群体,包括城市决策者、媒体和使用群众,我们有机会能够让他们听到我们的声音,也听到他们的声音。所以这样的机遇是很好的传播信息方式。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56789101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