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博物馆好展览的10个标准(组图)

博物馆好展览的10个标准(组图)

2020-08-07 16:18 文章来源:文博圈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展览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文化工程,既是一种大众文化形态,也是一种视觉艺术形态,兼具文化和教育双重属性。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评判标准,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展览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那么,什么样的博物馆展览才是好的展览呢?

本文节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发表于《博物馆管理》2020年第2期的文章《什么样的展览是好展览——关于博物馆展览的几点思考》。

尽管对什么是好展览存在诸多争议,思考的维度不一致,判断的依据不统一,缺乏客观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博物馆是公共文化窗口,推出的展览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博物馆展览作为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直接载体,具有鲜明的媒介属性,其媒介效率主要取决于观众的接受程度,包括观众的数量、结构以及情感共鸣强度,而这种接受程度归根到底又是由展览的内容、形式、空间和延伸所决定的。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把这四个维度具体化为十个标准:

判断好展览的十个标准

一、有高度

二、有广度

三、有亮度

四、有力度

五、有深度

六、有厚度

七、有谐度

八、有弧度

九、有温度

十、有拓展度

有高度 

一是展览要有高度。

博物馆展览不是一种简单的纯知识现象和认知行为,它在传播知识和娱乐服务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出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倾向,对观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产生启迪和引导作用,进而成为社会文化建构的工具[28]。

从这个意义来说,展览的高度既体现在政治站位上,也体现在文化站位上,还体现在历史站位上,其核心是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导向。政治站位主要体现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吻合度上,体现在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契合度上;政治站位高要求展览主题鲜明,价值导向正确,能够对观众起到教化引导、激励促进作用。

历史站位主要体现为契合时代实际,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能够历史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效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站位主要体现为是否具有全球视野,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确定主题、设计展览、解读历史,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能够引导观众客观准确地理解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

事实上,我们举办任何展览,都有其目的性和导向性,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政治、历史、文化三个维度上进行把握。

这里面既有主题主线的选择,也有展品文物的选择,而确定展览、选择展品的过程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对展览、展品要有评价、有目的、有导向,对展览的效果有预期、有期许,而且展览语言要内在逻辑自洽,论述不能前后矛盾、物证不能相互对立。

在这里,价值理念、国家史观、思维模式等等都会通过这种评价和选择呈现出来,并对观众产生引导和教化作用。不管是百科全书式展览,还是宏观叙事式展览,抑或是主题文物展览,如果抛开了价值理念和思想导向这一重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展览就没有高度,就立不起来,也不会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就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展览。

骆伟雄强调:“要设计一个具备吸引力的整体形象,就要坚持正确的主题,这样才能不断充实博物馆展览的内容。主题就像是打开形象之门的钥匙,博物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设置都要围绕主题来设计。以主题来研发出不同的形象,并进行系统的、活性的使用,把主题贯穿到整体设计的每个环节中。”[29]

刘爱河甚至认为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内涵的重点在于表达受众拥有该主题所获得的社会文化和心理价值,即文物展品历史价值之外的文化象征价值,如荣誉、地位、爱情、祈愿等[30]。

由此可见,有高度的展览就是能够让观众产生提升感的展览,无论在精神思想、民族荣誉方面,还是在审美情趣方面都是如此。

有广度 

二是展览要有广度。

展览的广度主要是指展览的宽广视野与深厚背景,就是通过一个展览能够看到的宽度和深度,某种意义上就像照相机的广角镜头一样。一般来说,博物馆的展览,要么切段即撷取一段历史时期加以展示,要么切片即切取历史的某一方面加以呈现。但是,无论是切段还是切片,都很容易忘记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发生或出现的,忽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和基本趋势,把视野仅仅聚焦在文物展品上,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而不客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诚如广角取景更为清晰、居高临下更易把握大势一样,有广度的展览才能视野宽广、背景深远,能够提示观众始终牢记任何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在特定时空中活动或发生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摆脱大时代留下的历史烙印,因而更加自觉地把大历史与小历史有机结合起来,就像站在高山之颠观看河流蜿蜒奔流一样,而不是就事论事、就文物说文物。

这样的展览,既要管中窥豹、小中见大,能够以物说史、以物释史、以物证史,又能由大察小、由上看下,把小历史与大时代结合起来,让展品与事件、人物与背景、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来观察这一个历史时期或历史方面的演进变化,把文物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展示出来,把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展示出来,把这一时代背景的古今中外展示出来,引导观众把文物放入历史中、把小历史放入大时代或大背景中来观察和思考。

比如,2019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就是一个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在纵向上全面阐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且在横向上分十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既讲了党中央的战略擘画,也阐述了普通民众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把展览的宏大叙事与文物的微观呈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不同层面的观众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都能有感。这样的展览,就是有广度的展览。

有亮度 

三是展览要有亮度。

展览实际上是利用各种文物展品在博物馆的特殊环境中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其本质就是用文物展品来讲故事,如何安排文物、如何体现展览内容,就是整个故事叙述的方式。展览的亮度就是展览的独创性或者说创新性,就是展览设计制作中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东西。

独特的叙事角度或者说展览视角可以既充分体现文物、主题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张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展览叙事的视野、内容和方式,其本质是策展人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外在反映。

对于一个展览来说,所有的文物展品都是素材,能够做成一篇什么样的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展人如何看待以及处理这些展品与历史、展览与时代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文物藏品的组合、排列,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诠释中国文化中的某一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31]。

而这又主要取决于策展人的思想认识、学术功底和学术水平。如果视角选取不准、主线模糊不清,即使有好题材、好文物,也可能导致展览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反之,如果视角独特,能够以小见大,就能给人以深刻启示。在这方面,宏大叙事固然很好,但见微知著也可能是一个好的视角,因为它能够以独特的视角以小见大,从小切口深入挖掘文物展品所蕴藏的丰富深刻内涵,进而给观众以深刻启示,引导观众深入思考。

比如,大英博物馆推出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就是把文物聚集在一起,讲述“一种世界史”(a history)而非“世界史”(the history),这种“通过实物讲述历史并不是新的突破,但是仅通过100件文物讲述世界历史需要相当精致的技巧,并且还需要对世界历史进行深层次理解,或者独特的解释”[32]。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19年推出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既不是纯粹的文物展,也不是纯粹的艺术展,而是把甲骨文、《红楼梦》和孔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设计和呈现,无论是选择的展品,还是阐释的主题,都很受观众欢迎,社会反响强烈,其原因也就在于撷取的视角独特、设计新颖、内涵丰富,很好地处理了文物与文化、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有力度 

四是展览要有力度。

展览有力度主要是指展览的视觉冲击力,这首先需要有很好的创意和设计,要有鲜明的主题主线,与时代发展和公众关切契合度高,形成较强的展览张力,而这又取决于策展人的思维方式、专业水准以及设计理念。

同时,毕竟展览终归是要靠文物来说话的,故事讲得怎么样,还要看有没有过硬的精品文物,选择的文物是不是有足够的分量,能不能压得住阵脚。从这个角度看,博物馆展览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物展品的分量,正如来中国国家博物馆要看鹰型陶鼎、红山文化玉龙、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击鼓说唱俑、针灸铜人、孝端皇后凤冠、海晏河清尊等等一样,它们不仅是博物馆的重器,也是展线上的重器,没有它,古代中国陈列就会逊色很多;

二是文物展品的真实性,既包括向观众提供真实的器物,也包括向观众呈现过去发生过的某些真实的现象[33],因为时间的积淀会赋予实物本身一种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时间在器物上留下的痕迹总能让人产生一种肃穆、不可亵渎的神圣感,这种神圣的“历史感”是吸引观众来到博物馆的重要因素[34]。

苏东海先生认为,“不管是占有三维空间还是占有二维空间的,它必须是原始的、直接的物质记忆,而追忆的、复制的皆不属于博物馆物,只能归入辅助材料。”[35]

陈哲认为,博物馆展览的真实性是由物品的真实、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真实所构成的有机的综合体,其中物品的真实是整个展览真实性的基础,主要体现在物品的实体性和原真性,展览内容的真实主要是指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展览形式的真实主要体现在展览形式设计的历史真实感与逼真感[36]。

由此可见,展览要有力度,既要有好的主题主线,也要有精彩的文物展品,有众所周知、人人想见而轻易不得见的精品文物,而正是这样一些精品文物通过良好的内容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和灯光设计与展览主题有机契合在一起,才能够突出而鲜明地把展览主题主线阐释彰显出来,吸引公众热烈观展,这样的展览才是有力度的展览,因为展览需要做到为展品发声,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而演绎完整的主题[37]。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孙志新强调,展览“在文物的选取上,不仅注重其历史价值和艺术造诣,更有意挑选符合整个大的历史时期主题的文物。每一件文物不单纯是要让西方观众知道,中国人创造了精致的物质文化,而是每一件文物要讲述一个历史当中的一个环节”[38]。

有深度 

五是展览要有深度。

展览不是通过文物展品简单地再现历史、复制历史,而是要以文物展品作为引子,延伸展示内容,挖掘更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展览应该有其独特的学术性。

图:文博圈

吴洪亮认为,展览实际上是一个梳理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39],展览的深度实际上反映了展览获取学术支撑的程度,实际上也是策展人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准的外在呈现。展览不仅仅是把一件展品放在展线上,展示它的历史之久远、制作之精美,更重要的是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充分展示出来。

同时,由于展品距今年代久远,关于它的功能用途、制作工艺、传承过程等很可能还存在许多争议,所以它所展示的未必都是确定性的知识,在学术上很可能还有许多争论之处。

好的展览同时也应该把这些争议争论或者说不确定的认识展示出来,引导观众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追寻或者说重新发现那些已经丢失或者说失传了的知识,把这样一些知识重新纳入人类的知识宝库之中。

比如说,一件青铜器本身的功能反映了当时的礼仪需求,其铸造则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而其上的铸纹图案则既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风尚、艺术水准和审美追求,氧化所形成的铜绿则反映了历史变迁的沧桑,其本身传承的背后则往往有着复杂的故事,而这些方面往往在学术界或观众中间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展览能否在学术上向深处延伸,既讲确定性的知识或观点判断,又能把不确定的知识甚至讨论中的学术分歧告诉大家,引人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展人对文物展品与历史背景、学术动向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这种从确定性知识向不确定性知识的延伸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展览的深度,它往往是最引人入胜的。

正因为如此,好的展览往往伴之以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引导展览主题深化细化,而能否引人对不确定知识的思考、能否激发对失传知识的追求,就成为一个展览是否有深度的重要标志。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