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古代书画中的秋山红树(图)

古代书画中的秋山红树(图)

2021-09-14 11:41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

感时伤怀,是深植于传统文人骨子里的文化烙印,不仅淋漓尽致地出现在诗词歌赋里,而且绘画作品中也频频出没其身影。就秋天而言,受“悲秋”愁绪的影响,寒林成了最重要的绘画意象。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一种摹写秋山嵯峨、秋水澄澈、秋叶热烈的创作。在这类秋色画作中,红叶暖色调的介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出了秋风赋色、红醉霜华的灿烂之美,不仅消解了寂寥秋思,而且诠释了秋天丰盈、昂扬和精彩的人文价值,表达了“秋山行尽路无尘”(杨凭)、“尽化作、断霞千缕”(张炎)的乐观主义。以红叶入画的作品为数不菲,南宋萧照的《秋山红树图》无疑是个中翘楚。

萧照,字东生,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131—1162),濩泽(今山西阳城)人。宋高宗绍兴年间为画院待诏,赐金带,补迪功郎。自古以来,绘画艺术都是文人墨客的专属雅好。但也有少数人,如郎中许道宁、漆匠仇英、木匠齐白石、伞匠傅抱石等,摆脱了传统认知的束缚,半道改行,以与其本来职业毫不沾边的绘画上的成就留名画史,成为艺术史上的美谈。相比上述逆袭者,萧照的山贼身份和绘画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萧照最初在太行山剪径为寇,后遇南宋四大家之一李唐,随其南渡,从之学画,最后深得李唐真传但更潇洒超逸而具有了自己的气象。《画传》称萧照的画作“望之有波涛汹涌、云屯风卷之势”,其笔墨刚健,皴法遒劲,苍凉古野,气势雄伟,山水、人物及怪石奇松,尽皆精妙。萧照的传世作品有《中兴瑞应图》《岳祠汉柏图》《山腰楼观图》《秋山红树图》《竹林七贤图》《光武渡河图》等。

《秋山红树图》(见图),绢本设色,纵197.8、横111.8厘米。此画下部画面中央秋溪迤逦,画家以线条描绘出秋水的潺潺之态。两岸山石以披麻皴为之,行笔潇洒迅捷。山石中的林木用夹叶法勾出,并以淡色填染。画面右边树林间,水榭楼台或隐或现,错落有致。一条蜿蜒小径向上弧形绕行,通过小桥跨越秋溪,将分开的右边屋宇和左边山坡连接起来,使画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继续向上,一山兀立,占据了右上方绝大部分空间。此山以斧劈皴描绘,挺拔峭劲,仿佛是萧照把他熟悉的太行山挪移到了画布之上。一条瀑布从山顶高处飞泻,跌落千丈,成为秋溪的源头。左上方更远处的山川,则墨法轻淡,明润葱郁,富有江南氤氲之气。《秋山红树图》画面中北派山水和江南景致的共存,表明萧照南渡后,其内在审美经验随着地域的改变而正在发生变化。除屋宇和小桥之间的两株苍松之外,其余的林木都经霜而红了,仿佛是霞辉断成千缕万缕坠落在山顶、屋旁和岸上。而小径上的人、桥上的人以及屋宇下的人,姿态各异,神情有别,正待行尽这洁净的秋山,正要看遍那断霞一样的万千红叶。

《秋山红树图》以简括的全景构图、苍劲的线条勾勒、质感的斧劈皴法,描绘了万壑千岩、流泉飞瀑,描绘了曲径通幽、红树满山,描绘了赏秋众人的坐卧行止。无论是平远简淡的近景、精妙处处的中景,还是崔巍耸峙的远景,都表现得生动妥帖。应该注意的是,此画在用红色涂染树叶以表现红叶时,其色彩不再如早期红树图那样张杨、放纵和惊艳,而多了一份深沉内敛的韵味。于是,这幅悦目爽神的《秋山红树图》,通过对水墨、线条、色彩的卓绝运用,既展现了秋天物象的变化,又抒发了画家内心的感悟,从而表达了更文人化的审美情趣。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