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300余件(套)文物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组图)

300余件(套)文物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组图)

2021-10-22 08:36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300余件(套)文物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就是医生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根据治疗的对象或部位不同,中医很早就出现了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医学分科,并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展览中有不少医药器具,反映了中医临床诊治的过程。

脉枕是中医大夫诊脉时放在病人腕下起衬垫作用的器具。来自宁波博物院的青釉绞胎伏兽瓷脉枕,面呈椭圆形,中间嵌以绞胎,为褐色灵芝纹,下部以伏兽为座。此枕造型别致,釉面晶莹滋润,是唐代越窑瓷器中的珍品。

在一套中医手术器具前,许多参观者细细端详、拍照。这套器具出土于江苏江阴夏颧墓,包括平刃式铁刀、柳叶式铁刀、骨棒针、铁剪、铜镊和瓷熏罐等10余件。墓主人夏颧是明代早期著名儒医,后人称颂其“学博行善,施医惠贫,以针济人”。这套医疗器具反映了当时中医外科手术和外治法发展水平。

从古至今,中医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明代吴有性著、日本荻元凯校正的《温疫论》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物证。《温疫论》成书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就传播到日本并出现刊本。此次展出的《温疫论》为日本明和己丑(1769年)皇都书肆尚书堂、尚德堂刻本。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是中国最早论述中西医汇通的著作,由清代唐宗海编撰。他在书中指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中西医各有短长,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知识印证中医理论。展览中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该丛书一函共12册,其中包括医书5种。

为配合此次展览,成都博物馆还开展网络平台互动问答活动,并举办清宫医药、考古出土医简、养生文化等主题讲座,深入浅出地科普中医药学知识。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