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诗意青海——陈逸青油画展”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组图)

“诗意青海——陈逸青油画展”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组图)

2013-04-10 09:32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展览嘉宾合影

2013年4月8日下午3时,“诗意青海——陈逸青油画作品展”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艺术家陈逸青五十四幅作品,既有早期注重再现客观精神的写实作品,也有近些年来注重表现主观情感和文化精神的代表性作品。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策划,青海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保利艺术博物馆等主办,展览将持续至4月18日。

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精美的人物肖像,画的是一个藏区的卓玛,脸庞透着一股质朴的气息,画面却精美耐看,超级写实的语言展示着艺术家扎实的绘画功底。移步展厅可以看到富有生命质感的植物题材作品,随后的是大气、静谧充满肃穆感的高原景致。对于这次展览的缘起,策展人赵力老师在开幕式上说道:“在90年代初的时候与冷林合作创作一本书,在书中用到了陈逸青的作品《出青海》,这件作品现在保留在上海美术馆,之后前些年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陈逸青也做过个展,那时就做了一些交流,今年有机会和陈先生合作,首先是我个人有兴趣,一个艺术家在一件作品成名以后如何发展,发展的轨迹会不会因为一幅作品的出名而发生变化,是我关注的,其次这个艺术家和整个油画发展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有共通性的变化,通过这样一个想法就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

这次展览可以分为几部分:早期90年代的作品,2000年前后的作品,2005年到现在的作品。这几部分作品既有承接又有变化,早期的作品比较写实强调风格的经典性,创作的过程中有精神性的内涵;在2000年前后的创作中,这一时期他很看重情感和色彩的营造,作品中有一种诗意;2005年至今的作品更强调一种气势,强调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具有时代的人文视野。所以他的作品可以分为出青海,是一个年轻人的创作状态;还有就是回青海,回到那个土地,用很深的情感去看那个土地;现在又出来了,把青海当作精神家园来考虑,这样几次的反复还是要从文化的角度上去看他的风景,更多的是一种诗情、画意,所以这次展览命名“诗意青海”,即是一个整体性的主题。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发言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在观看完展览之后评价道:“写实油画热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但只是人物肖像非常的突出,风景类油画更多的是倾向于写生性的,带有抽象表现主义的色彩,至于超写实的非常少,陈逸青就是其中一位。观看他的画作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细微的表现技巧,他的作品看起来非常的真实,但这种真实是经过艺术家加工过的真实,他的作品透视是朦朦胧胧的,有一种幽深的境界,尽管他的作品是超写实的,但这是艺术家精心营造的,他的作品有一种静谧宗教的肃穆感,这也是陈逸青多年油画风景创作所要传达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艺术家心灵的呈现。这次展览也预示着中国写实风景开始走向前台,他的油画探索具有很强的的中国性。”

 在艺术家陈逸青自己看来:“这些作品是我的一种理想,青海是安放我心灵的地方,与大多数人一样,不管你从事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家园。”

青海高原与昆仑山以及昆仑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万山之祖、众水之源的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长江、黄河的发祥地,其浩浩荡荡绵延数千里,莽莽苍苍,高峻挺拔,雄奇壮美。青海高原是充满灵气的所在,其纯净之美荡涤人类心灵,是净化人类灵魂的圣地。因此,陈逸青先生用油画来表现青海高原的山水草木,以其蕴含的精神能量作用于新世纪的中华文化,他的这次个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精神回归之旅。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发言

 

画家陈逸青先生发言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陈逸青,《出青海》,55x45cm,布面油画1989年

 

陈逸青,《高原颂》,180cmx300cm,2007年,布面油画

 

陈逸青《卓玛》760.5x81.5cm布面油画2013年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