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雕塑 > 贾科梅第雕塑作品欣赏

贾科梅第雕塑作品欣赏

2010-01-04 15:1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瑞士艺术家艾伯托·贾科梅第,是20世纪存在主义雕塑大师,也是一位开创写实新视野的人像艺术大师。他的雕塑呈现典型的特色:孤瘦、单薄、高贵及颤动的诗意气质。他的独特的火柴杆式的人物展示了一种人类精神的形象。尽管孱弱无助,但却直直地挺立着;尽管伤残而犹疑,但却进行着、寻找着。它几乎已经不变地被作为现代人孤独感的完美写照。他的绘画,多以亲友为描绘对象,色调偏向暗沉。他的素描,较为自由,但处处可见一位艺术家的苦心与才情。

贾科梅第于1901年出生在瑞士靠近史丹帕的葛瑞森。他是家中的长子,还有两个弟弟:迪亚哥和布朗诺,妹妹奥蒂莉娅。父亲乔凡尼·贾科梅第是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当时颇具声名的象征派画家奥古斯托·贾科梅第则是贾科梅第家族的成名艺术家。

贾科梅第的家境堪称富裕,在瑞士的史丹帕镇还经营一家旅馆,而且生意不错。使得乔凡尼有机会旅居慕尼黑、巴黎、意大利等地求学。在这些艺术圣殿学成归来,其艺术功底不言而喻。

贾科梅第从小便跟着父亲在画室里画画,在这样一个艺术环境的熏陶下,培养出创作才能并因此积累深厚艺术基础,无疑有着相当优越的客观条件。而且,他的父亲不刻意引导他的发展方向,给他一个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使他对绘画的各种表现,能随心所欲地大胆尝试,而不受教规式的局限。

1913年,贾科梅第在父亲的画室里完成了他生平的第一幅油画,这幅画是一张折叠桌上的苹果,一幅静物作品。

1915年至1918年,贾科梅第在瑞士席尔的一所小学就读,并拥有一间私人小画室。

 

 

1919年春夏,贾科梅第在史丹帕完成了许多具有分离派风格的画作。秋天,进入日内瓦的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对他来说愈加得心应手。在此期间,拜师于现代雕塑家萨其索夫,在雕塑创作方面也能尽情发挥想象力。

1920年5月,贾科梅第随着父亲到威尼斯参加双年展,父亲乔凡尼是其中一位受邀的参赛者。贾科梅第跟着父亲不仅参观了威尼斯双年展,也趁此机会参观乔托位于帕多瓦的壁画作品,还亲眼见到了丁托莱托的绘画真迹。这次艺术探索旅程对他来说,具有相当意义的启发以及创作风格的刺激。尤其是丁托莱托关于人物的夸张拉长的表现手法,在贾科梅第发展成熟的长条人物中,可看出其中巧妙的关联。

贾科梅第在1922年初迁居巴黎,并在雪米尔学院攻读著名雕塑家布德尔的写生和雕塑课程,在这里一直持续到1927年。在巴黎布德尔门下时,他结识了许多艺术名流,如布朗库西、阿希彭科、劳伦斯、利普希兹等深受立体派思维影响的雕塑家。他们的创作不是重新去形塑人体造型,而是完全除去任何识别的具体形象。这种对具像的了解,很自然地把艺术家们引领到过度空泛的形式追求,但贾科梅第没有将自己导入这样的表面形式的追求里,反而试着将形式与深度的表达语汇融合,企图让形式代替内容,作为表现的一种传达语言。

1925年,他做了一件名为《躯干》的作品。可以看出贾科梅第对于观看方式的新诠释以及“空”的概念的具体呈现。次年创作的《情侣》,是贾科梅第对于现实象征化表达的一个实例,艺术家以象征性器官的方式表达两个各自站立的人物。

 

 

同年11月,贾科梅第首次参加巴黎艺术沙龙展,同月他的作品又在“瑞士艺术家在巴黎”的展览上展出。次年,贾科梅第的一件名为《汤匙造型的女子》等两件作品在巴黎社乐丽沙龙展展出。1928年,又在“巴黎的意大利画家”展览中展出6件雕塑作品。

1929年6月,在珍·布歇艺廊展出了贾科梅第、马西摩·甘比利和布拉格的雕塑作品。这个展览在艺术家和作家之间立即引起了响应,也因为这次展览,贾科梅第进入巴黎前卫艺术圈中,并与布鲁东、米罗、毕加索、恩斯特、柯尔达相交。在艺术评论家卡尔因斯坦的推荐下,诗人列里斯在巴特尔的文学期刊《文件》上发表一篇题为“贾科梅弟”的文章。文章是一篇完整的评论报道,将贾科梅第描述为一位先锋的、超现实的艺术家,并巧妙地、戏剧性地在版面上排列着文字和图像。艺商皮耶罗同意每月支付贾科梅第费用,以支持他的创作,同时争取贾科梅第第一年的创作作品为私有收藏,并展示贾科梅第这期间的所有作品。之后,贾科梅第开始产生多变的风格,且发展为细状结构《男人(阿波罗)》、《倾斜的女子》、《做梦的倾斜女子》。秋天,艺评家暨出版商泰西·阿德选了两件贾科梅第的作品在乔治柏安艺廊的国际雕塑展展出,11月,贾科梅第的《情侣》在苏黎世沃芬柏格艺廊的“1929巴黎创造展”中展出。

 

 

1930年,超现实艺术家们最重要的赞助商维康特·查尔斯·德诺阿里斯委托贾科梅第为他的夏舍花园创作一个大型的雕塑品。

同年,贾科梅第在皮耶罗的一个名为“米罗——阿尔普——贾科梅第”的展览中,他的作品《悬浮的球》,在布鲁东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圈中引起骚动。超现实派的实践家们,将它解释为欲望的延迟,与未经满足的寻觅过程。他们将作品中关于圆形的球体与半月型的雕塑象征为男女,将作品中的构图解释为阴阳圆缺的意象,说半月型象征阳物,而球是女性缺憾的表示。这与超现实主义理论家们大量借用弗洛伊德的性欲与阳物中心所构筑的认同相仿。作品所喻示的性欲的禁锢,性别认同的不清表示,阉割的想象、恐惧与超现实实验电影“安达鲁之犬”所构设的欲望景象相当吻合。无怪乎他们对贾科梅第的这件作品如此推崇,并将它描述为超现实对象功能的一个普遍范例。说穿了不过是超现实派理论家们用以佐证他们提出的创作逻辑与思维模式。但就贾科梅第的这件作品而言,当时这些解释与讨论,不可讳言地为作品增添了超现实艺术潮流的色彩。布鲁东因此力邀贾科梅第加入他们开展的超现实艺术团体。贾科梅第随后在1931年到1934年间,陆续参加超现实派的展示,但却从来没真正支持超现实领导人布鲁东的艺术主张。

1933年6月,父亲乔凡尼骤然去世,贾科梅第变得十分消沉,也开始丧失了原先对创作作品的热情以及对超现实创作的兴趣。

 

 

1934年,贾科梅第完成了《手持隐而不见的空物》,这是他献给父亲的作品。这个仿佛祭司的女子手握着象征死者灵魂的“ka”(古埃及对亡魂的称呼),而雕像脚下平台有着裂缝般的开口,经考证可能是墓冢的入口,从细缝中可以看见里面的黑洞,这黑暗的洞口是另一个“不可见的事物”,相对于女子手上的“空”,这两个不可见的存在似乎经由此空道互相沟通。而女子右方那似乎象征着灵魂的小鸟,也巧妙地放置在这个构图中。她的一只眼睛有着象征生命之轮的光环,而另一只眼睛中的圈环造型则破碎成三截。有趣的是,这女子造型是个平坦的躯体,与她身后的祭坛形式与脚前的平板有巧妙的造型上呼应。而这样一个造型也引发了一种存在与虚幻、实体与幻体、死亡与生命间的模糊界定。

贾科梅第是家中的长子,他有义务创作一座纪念碑。1934年夏天,他为父亲刻了墓前的石碑,尝试他最后一件超现实的作品,一件高高且中空的圆锥物,其上还刻有“1+1=3”的字样。

回到巴黎,贾科梅第试着创作写实的对象,有时根据模特儿,有时则凭空想象。超现实主义家们将贾科梅第创作理念的改变视为一种背弃,并召开会议指责他对超现实主义的不忠。贾科梅第随后走出会议室,从此离开了布鲁东所属的超现实团体。

1934年末到1935年1月,纽约的朱利安艺廊为贾科梅第举办了第一次个人艺术展,在12件展示作品中,有他的最著名的两件作品《游戏不再》和《手持隐而不见的空物》。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贾科梅第和弟弟迪亚哥被征入伍。但他极不适应军旅生活,于11月中旬回到巴黎,后回到日内瓦,与母亲、妹夫居住在一起,此间做了一些小型塑像。贾科梅第是深受他的艺术实践原则磨练的人,注定要对自己的创作质疑。他经常将一件已经完成的事,还想把它做得更好,然后还要好。贾科梅第就是这样一位勇于为雕塑献身的艺术家。他在观赏电影的感官经验中,开始思考对于空间中的人和物在视线中的表现,有了新的领悟。在描绘街上过往的行人中,出现了后期的“拉长”人形的风格。他的写实作品多以其弟弟迪亚哥为模特儿,1946年后,内安妮特成为继迪亚哥后的另一个主要模特儿,两人于1946年结婚。

 

贾科梅第在1947年开始建立他的经典风格,这年创作的《头部》、《棒杖上的头》、《鼻》、《高挑的人像》、《行走的男子》预示了后期风格的成熟。长瘦的人如魅影般的人物,仿佛濒临解体的身形,这些表现与早期的超现实的精致形体,有相反的呈现。早期如《手持隐而不见的空物》作品的表现,将死亡的象征巧妙地以女子塑像手上一个“抽象空物”隐喻之,但后来的经典塑像风格中,将死亡这个所谓不可见的抽象概念,转化为一个可见的形式,将死亡的暴力实践在塑像形体中。例如《狗》的雕塑,表现一只残弱变形的躯体,是命运对它的摧残,这只狗虽然垂头,但迈步向前立着。这是贾科梅弟在某一天晚上返回巴黎住所时,在路上突如其来的一个想象。他想象自己是一只走在街头上流浪的狗。其实这只狗的形象与贾科梅第的人物塑像没有特别不同之处,都是表现生活的沧桑与萧条的氛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许多关于人类存在状态的讨论与争辩,对于“内容”的思考逐渐主导起“形式”的表达。贾科梅第将形式与内容都浓缩到人类最基本的存在状态,这样的表现在当时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实践形式。他的《堕落的男子》几乎要向前倾倒,但似乎又强作挣扎地要避免跌落的姿态,与一些存在主义小说中所描绘的人们有极大相似精神,他们一致面临着生与死的临界点,摆荡在极度不安与焦虑中,而通常又是孤身与自己命运奋战着。在《在一个介于两个实际上是马柜的空间中的人物》作品中,将人物安排在柜形结构之中,此人走出前一个空间,步向另一端的空间,介于两个未知之间,人物正是在一个临界点上。

贾科梅第的人物以泥土为材料,将人物属于世间的属性明确地表达出来了。他的人物一直在行走的动态中,但前方是什么,终点在哪里并不得而知。在题为《城市广场》雕塑中,人们往前走,未知的机遇可能发生,也可能错过。贾科梅第在一人以上的雕塑人像中,不断地暗示着这个主题,有时人物视线错过,各自向不同的方向走去,没有任何交集,有时他在作品中安排数个人物眼光朝向同一个方向,也透露着毫无交集的过程。

20世纪40年代晚期,贾科梅第回到写生素描,开始对绘画投注心力,他企图在绘画中表现出人的内心世界。在他一系列以弟弟迪亚哥、妻子安妮特为对象的素描中,运用方形暗示他所要表达的空间感,以及一些构图的质感,在画面中形成了一些格子状的张力。如1950年的《安妮特与驹车》、《艺术家的母亲》、《安妮特与史丹帕》,用紧密线条为画面中人物织构如蜘蛛网般的空间,人与所在的空间仿佛互相拉扯着,同时充满着结构与情感的张力,艺术家的线条成功地表达了一种心绪的内在感官空间。贾科梅第的画像多数以亲近的人物为描绘对象,例如妻子安妮特,弟弟迪亚哥,或父亲、母亲。为了在绘画过程中实验他对现象学的理解与掌握,他时而对这些模特儿远观或近望,或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灯光明暗来对物象做观察。因此,他常常对同一主题有两个甚至三个以上的描绘。

贾科梅第的风景画相当有特色。绘画的主题多半以他熟悉的住所、巴黎街道、瑞士史丹帕的风景。他的画作强调线条表现与线性韵律的特色,习惯性地表现一个如画框般的结构,将画面风景置于中央。如1952年作的《街道》、《史丹帕的风景》,1954年的《史丹帕的花园》。这些画作,借助距离感的呈现,暗示出画家主观观看的视线,突显画面背后主观意识的凝视,也代表着艺术家在表现形式上的专注实验。

20世纪50年代,贾科梅第的作品在巴黎趋之若鹜。艺术家的雕塑与绘画多次在瑞士、意大利、法国、美国、德国等国的大城市展出。

1962年,贾科梅第在威尼斯双年展中获得大奖。媒体宣传称他是现代最伟大且最具突破性的雕塑家。他的作品更是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大美术馆纷纷为贾科梅第举办作品展。英国泰德美术馆、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等地美术馆以及瑞士、丹麦、荷兰的国家美术馆都为贾科梅第举办雕塑和绘画作品回顾展。继而在瑞士成立了贾科梅第基金会,1965年9月为贾科梅第拍摄了纪录影片,11月贾科梅第荣获法国国家艺术奖章。

1965年12月,贾科梅第回瑞士医院作身体检查,发现患有癌症、心肌炎,还有血液循环疾病。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1966年1月11日,因心肌炎恶化而去世,享年65岁。

 

(责任编辑海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