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肥女雕塑世界巡展的社会效应

肥女雕塑世界巡展的社会效应

2015-09-08 10:09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潘耀昌教授认为,许鸿飞的雕塑不单在艺术形象上容易让人接受、喜欢,而且隐含着对当前社会转型和发展进程的深刻关注,这些雕塑以快乐的姿态释放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苦涩综合症”,缓解了人们的压力,抚慰了人们的心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这样评价:许鸿飞的雕塑体现了两种当代性的融合,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乐观、向上、自信、幽默的精神面貌,蕴含着雕塑家自己的非凡想象和思考,他用“肥女”雕塑讲述着中国的故事,诉说着人类的情怀。

许鸿飞正是凭着“肥女”雕塑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可谓开启了民间层面文化输出的新局面。许鸿飞的作品从民间出发,用“润物细无声”式的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形象,展示了中国艺术表达。这种传播方式是在国际上赢得文化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文化输出是一项涉及众多方面的国家文化工程,包括翻译、出版、影像制作与文化传播等在内的全方位、具体化、深度化的文化实践,因此,中国文化输出非一人 之事,而是全民族的事业,具有国家战略与文化政策的重要意义。”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认为,中国形象、中国文化在推广上遇到的困 境,跟中国文化传播的官方立场是有关系的,其实文化传播的更好载体是通过民间传播。

刘瑜还认为,文化输出是文化精神、文化形象与文化生活的输出,而不是满足于肤浅的表面繁华与感官的惊艳猎奇。在世界化语境中,输出中国文化、展现中国话语对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良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这点来看,许鸿飞雕塑作品的世界巡展所带来的贡献,自然有足够分量。

拉近了大众与公共艺术的距离

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民众,通过欣赏这些具有公共艺术性质的户外展览,感受到了雕塑艺术所具有的文化魅力。人们在欣赏户外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是对美和真的审美宣泄,从而发现了自己内心最本质的力量。

许鸿飞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大众层面产生共鸣,是因为其作品在主题与风格上符合了大众的审美取向。他的“肥女”作品有先锋性,但又不纯粹属于先锋派,它们既 能被大众所接受,又与大众保持一定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产生了美感。可以说,许鸿飞以“肥女”系列为代表的雕塑艺术走出了审美自律的王国,具有了更多的文 化性、社会性和公共性。正如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建盛在其专著《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中所阐述的,“公共艺术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公 共的艺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可以参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公共艺术的变革成为了一种审美民主和文化民主的进程,它反映着人们对公共文化 领域认识的转变态度以及对公共艺术的新认识。”

在当前中国的许多城市,以雕塑为典型代表的公共艺术已进入市民的视野。不过,对于中国普通民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取向而言,能否认同观念化的艺术符号还是个 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太多的城市公共艺术雕塑展示的都是抽象化的观念形象,它们以一种孤独的形态出现在城市的角落。在这些作品面前,大众时常感受到一种迷 惑与陌生。问题产生了:这是广大民众所需求的审美形象吗?它们或许只是一些艺术创作者的灵感试验?是否真正考虑到了艺术的人民性?

许鸿飞“肥女”雕塑无论是在城市文化广场,还是在校园或者历史古迹名街,民众均表现出对作品的欣赏并进而产生欢快的互动。这些社会效应表明,艺术创作不仅 仅是创作者个人的事情,它应该是对民众无意识深处具象化的艺术表达。这种创作态度,是一种大德,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品质。可以说,许鸿飞的“肥女”作品巡 展,在很大程度上至少在国内拉近了大众与公共艺术的距离。

正因为创作上的创新求变以及长期对人民性的思索,2015年4月16日,许鸿飞荣获了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 省作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二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他在表彰大会上作为中青年艺术家代表发言时表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 作要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作品才能保持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而对于艺术工作者的“德”与“艺”,许鸿飞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标准:艺术工作者的“德”应该通 过他的“艺”来展现,作品应反映人民生活、为人民发声、为人民传播正能量。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