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晚明清初西方铜版画的引入及其对中国木版画的影响(组图)

晚明清初西方铜版画的引入及其对中国木版画的影响(组图)

2016-07-27 09:21 文章来源:艺术仓   作者:安滨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取法西欧铜版画的并运用于中国的木板年画实例,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木板年画组画选取下面的一些作品来观测,如清初期《泰西五马图》、《瑶池献寿图》、姑苏万年桥图(清乾隆9年,1744)、《西湖十景》、《三百六十行》(清雍正12年,1734)、《姑苏阊门外》(清雍正12年,1734)、《童子游戏》、《庆春楼》、《莲池亭游乐图》(清乾隆)、《全本西厢记图》(清乾隆12年,1747)等,这些苏州木板年画既有中国传统木板画的线条运用,也有西方铜版画明暗排线融合其中。如《泰西五马图》(图7)近中景的山石、树木、房屋都采用了西方铜版画的明暗表现手法,前景的马匹和人物都表现了在地面的投影,云海的表现,将传统的中国木板画横排线表现手法与云朵的暗部巧妙融合贯通,形成强烈的立体感。又如《瑶池献寿图》(图8),树石、水波均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条造型,而舟中的两个女子及船夫的衣纹则使用了明暗,依照衣纹走势雕刻出明暗阴影。而面部仍是如春蚕吐丝般的细腻的线条来刻画。这种中西绘画语言的结合十分有趣。又如《莲池亭游乐图》(图9)这幅木板年画作品主要以线刻版套印与手绘着色完成。亭台桌椅均以西方明暗法增强立体感,还特别选取了焦点透视感极强的构图,从亭子的地面石板线条形成由近及远的缩减并延伸到远处的湖面,画面明显是强化对透视的认识和运用。这幅木板画是西欧透视法和明暗法在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典型运用。更为有趣的是我们在很多桃花坞木板年画中看到直接将仿制西洋的字样雕刻在作品中,如:《全本西厢记图》(图10)(清乾隆12年,1747)的风景与人物结合于一体,画面的物像是中国的传统线条的木刻手法与西洋的明暗手法直接融合,整体设计有明显的透视关系,并在作品的上方版书中刻有‘仿泰西笔’,(注:泰西即西洋、西方之意)。又如: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刻有‘仿泰西笔法’,《百子图》刻有‘法泰西画意’,《姑苏万年桥》(图11)刻有‘仿大西洋笔法’等。显然,当时中国的民间木板年画画师和雕版刻工信奉西洋画趣味规则,并用了不少心思去融合这类手法来拓展中国木板年画的样式。根据这些木版年画上的落款,我们确切地知道它们是苏州金阊丁氏家族所组织制作。

进一步论,在苏州这些木板年画中接受的西方影响远不止这些明暗法、交叉线、平行排线等西方版画表现体积与空间的具体形式,去体悟西方艺术的观看方式与格物态度,更为重要的影响是西方绘画对现实世界的探究和关注的态度,它一改长期的民间木板年画老套样式,如题材长期延用武士、寿星、猛兽动物等作为木板年画的恒定内容,而是转向表现真实生活。这类作品如苏杭名胜景色的描绘,《姑苏万年桥图》、《西湖十景》、《三百六十行》; 文学小说的内容表现如《全本西厢记图》、《瑶池献寿图》、《莲池亭游乐图》等。同时,苏州木板年画还出现了以传统的山水立轴形式,代替以往以山山相连是亭台楼阁的城市风景,这在中国二十世纪前历代传统木版画中都极少出现。中国民间木板年画出现西洋画风绝非偶然,促使明末清初的中国传统木版画创作者和刻工有如此兴趣和热情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市民生活和新兴城市有了相当规模,宽敞的房屋使市民们希望有更漂亮和时尚的画作装点他们的楼台宅院,当时在宫廷倍受推崇的西方绘画、版画的样式,如《乾隆御笔平定西域战图十六咏并图》铜版画系列名作是乾隆皇帝请欧洲铜版画名家耗时十年制作完成,运回中国后分发宫廷大臣。其后,清宫廷画师在御用西洋画师协助下又制作了一系列铜版画《平定苗疆》、《平定台湾》、《避暑山庄》等重要历史事件和场景的铜版组画,影响甚广。上行下效,西洋画风也成为民间百姓崇尚的新颖样式,所以民间画家们会在作品中题写:“法泰西画意”、“仿大西洋笔法”、“仿泰西笔”;另一方面,流传到中国的西方铜版画作品中的建筑与风景画,特别是的透视法与光感的表现,无疑给中国的朝野画家以启发和灵感。应该说中国的画家及雕版匠师从西方的铜版画作品的观看方式中看到了中国建筑与风景独特美感。西方的铜版画的形式手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画家与雕版技师表现语言,使他们看到了并踏入了一个陌生而新颖的表现领域。由于描写城市风景占了主体,使人物主题内容被降低到建筑物的从属地位,特别是在桃花坞年画的盛期作品中,它接受了西方铜版画的影响特别明显。可见这一时期正是吸收、探索、综合运用中西表现手法的最活跃时代。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