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1114期)保命法则

(李说当然1114期)保命法则

2017-02-21 00:03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70221.jpg

 

命运,在中国文化中涵盖着两个定义,“命”是先天的,所谓生死有命;“运”是后天的,所以可时来运转。命既然是与身俱来而确定的,所以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保命”,保命的最有效路径,就是养生。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养生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人类追求健康长寿意识的增强,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在讨论治国、文化、教育、军事时,亦讨论了保命的问题,于是形成了养生的启蒙思想。后人对养生的不断追求,使得养生思想不断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养生理论框架。时光荏苒,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参与研究养生的人越来越多,加上一些传说不断充实养生体系,使之形成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理论与实践宝库。

 

《黄帝内经》和《子华子》主张以“动”养生,尤其是《子华子》主张“流水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强调通过运动保持气血流畅非常重要;而《老子》、《庄子》和《管子》基本主张以“静”养生,《老子》甚至明确反对运动锻炼,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刻意去强身,表面上看似强壮,而实际上却向着衰老而去,这是不明智的,应该停止。

 

我在人体工程学近三十年的践行中,对养生的体会是,应该有系统,但要“因时、因地、因人”。 同样一种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地域生病,原因也有不同。所以应对的动和静是截然不同的。

 

古代养生大家,如汉代的华佗、唐代的孙思邈。他们的养生理论来源于前人养生经验的总结,且在自身的养身实践中不断调整这些理论,他们并不赞成千人一律的养生方法。晋代的养生家、医学家葛洪明确提出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同时养身应把握一个度,适者即用,不适则废。

 

这一切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养生知识有限,但对养生又呈现出超大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呈现了养生热的兴起,但千奇百怪的“养生专家”也应运而生,以养生之名,行欺骗之实。已经到了谁都可以从医,谁都能够搞养生的境地。

 

一直以来,我从未怀疑过西方医学的先进和科学,只不过更敬重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所以,我在近十多年中,一直倡导人体工程学的非物质养生。

 

纵观当代的养生,除了针灸、拔罐、刮痧等,几乎离不开吃药打针等,而真正基于中国文化精髓、哲学思想及来自于视觉和听觉,从心灵感化、道德提升和通过视觉、听觉纳入自然正能量,在民俗、民习和民风中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养身之道,显然是我国养生领域中最大的空白。于是,我总结了人体工程近三十年在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以大力挖掘“民俗”、“民习”和“民风”,倡导“新三民主义”的同时,并以新国学、新国画和新国乐构成的“新三国演义”界定了非医、疗形式的全新养生区域和系统。

 

国学集二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其基本思维模式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人,就是攘括了宇宙中的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决定了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必须顺应自然,个人必须是融入社会、民族的乃至宇宙的系统之中。在排除医和疗的手段,国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养生之本。新国学就是要系统的总结先贤的智慧,直接指导和应用在非医学的养身。

 

绘画出现在国学之前,但国学的思想浇灌了国画艳丽,赋予了国画无尽的生命。在国学的文化精神影响下,传统绘画坚持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相互交融,艺术表现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直接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新国画不单在风水格局中焕发出独特的功效,在养生应用中,国画家不屑自然再现或唯美的悦人眼目,而是重在作品的学养、能量、人格、情绪的注入,以毫不拘束的“似与不似之间”,构成感染人心、陶冶性情、能量转换的养生之宝。新国乐一如新国画,其乐曲必然是音乐家释放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当代流行音乐与古代音乐在养生效能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用新“三国”即国学、国画、国乐去演绎非物质养生,是人体工程学的主要规划,不仅能提高全民的养生质量,并且能在中国文化的继承、传播上,开辟出一条新路径,我相信,一定是全民喜闻乐见且非常有效的养生模式之一。

 

李建军写于深圳

2017年2月20日


a天天你知道广告3.jpg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