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1152期)因为寒食,才有清明

(李说当然1152期)因为寒食,才有清明

2017-03-30 23:59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60109.jpg

 

农历三月,中国传统岁时节日分别有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

 

三月三,上巳节。上巳节起源于夏历历法的推演,按照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排序法,初七地支是巳日。民俗中,伏羲和他妹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女娲是在七天之内造出七种动物,按日排序,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为羊日、初四为猪日、初五为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为人日。所以巳日也是人日。上巳节主要的活动有祓禊、衅浴、修禊、祈求生育、男女互赠香草、郊外踏春、泡温泉、曲水流觞、水边饮宴等。看过的《兰亭集序》吗?书圣王羲之写的就是过上巳节的景象。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定在每年公历的4月5日,是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作为节气,如《岁时百问》之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但作为节日,其意义已经超出农事操作指南的范畴,是民俗、民习和民风中一项重要社会活动和历史典故的记忆。

 

构成清明的文化核心,是出自春秋战国时代“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的介子推。去年四月初,应台湾“胜大庄”主李志仁先生的邀请,专程去了介子推故里——山西运城夏县裴介村,并且出席了山西省介子推忠孝文化节暨首届介子推公祭大典。

 

寒食”作为清明节的由来,清明是一种民俗而保留至今,但寒食作为一种文化,是倡导,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人世谬举的愤懑,对祖国赤诚的爱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人格,更是我们今天要倡导中国梦中的坚实的基础。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太子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跟着他一道出逃的臣子中,最为忠心伺君的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在陪君流亡中,经历了千辛万苦,重耳受尽了屈辱。在重耳饿晕过去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充饥。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这让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功成身退,不再愿见到君主,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派出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浩然大哭,磕头祭拜,将介子推母子遗体安葬之后,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国君,秦朝政府为了推崇介子推的精神,将介子推在绵山的坟迁移到今天的山西省夏县的裴介村。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沿用清明节的民俗时,且不能忘记了清明的由来——寒食节,以及介子推忠、孝、洁、义的精神。

 

李建军写于2017年3月30日

 

微信.jpg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