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近现代绘画里的金石趣味(组图)

近现代绘画里的金石趣味(组图)

2017-08-18 11:23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梅墨生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潘天寿灵岩涧一角中国画潘天寿灵岩涧一角中国画

金石趣味惟中国画独有

中国人在文化里特别注重五行的观念:金木水火土。金石都可以看作是“金”,金在五行里最坚硬,它的美感不一样。我们玩金石跟玩木头的感觉不一样,跟玩土烧东西也不一样,这种物质性就是金石趣味的一个由来。所以在金石趣味上的表达倾向于刚强、坚硬、粗犷,总体来说由于金石的质地、触感,又处在荒野之中,在自然大的空间里经过风雨剥蚀,加上岁月赋予它的历史感,更增加了一种古朴、遥远之美,而这种感觉正是中国文化里的“慎终追远”。

清初傅山、王铎以及稍晚一些的何绍基,他们有时候用草书笔法写篆书,所以后来有人称这为“草篆”,其实这个词也是新造的,意思是他不再写李斯那样的篆书,写的也不是后来吴让之那样的篆书。他们的篆书相对比较潦草,比较苍浑,比较朴茂,这就是书法家开始借鉴金石趣味,开始追求时间赋予它的历史感。中华民族的人文理念,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里永远有对古意、高古、古朴这种历史感的诗意向往。比如吴昌硕这位金石大家,几乎一辈子都推崇《石鼓文》,他写了无数次的《石鼓文》,为什么?他喜欢它的古意,它不但年代古老,还由于年代的古老而残存下来的斑驳石花,以及那种斑驳在拓片上的黑与白的韵味,真是一片苍茫。朴是一种感觉,古是一种持续,到后来慢慢被中国人提炼出来的古就变成了一种美感,这种美感就叫古朴。这个古朴的美在西洋油画里没有,在其他民族的绘画里,比如日本的绘画里也没有,唯中国画独有。

金石趣味在绘画里的表现

有人说齐白石学问不够,最多上溯到明清,而且还不见得看过真迹。其实齐白石在他的绘画里所吸收的东西至少到了秦汉,他学习秦汉人的篆书、隶书,当然更不用说还有北朝石刻了。所以观看他的笔墨情趣上只懂明清人这一条路那不行,他的气息是往上追的,所以齐白石的绘画那么尚简,那样简约,实际上那正是对古法对六朝石刻之美的吸收。黄宾虹是直接收藏古玺印的,我们看他的印,用了不少六国文字。所谓六国文字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文字,齐、楚、燕、韩、赵、魏的文字,他吸收不少。所以有些字他如果不写旁注别人很难注释出来,很难辨认,辨认不出来就不能认读,不能认读就无法进入到欣赏到他所表达的人文世界,这就叫隔,因为知识隔,因为学养隔,因为知识和学养不足阻碍了你进入黄宾虹的世界。可是假若你懂文字学,假若你对古文有一定的了解你会觉得,原来黄宾虹早已超越了宋元直追到战国殷商那个时代的趣味了,他这个趣味还不在吴昌硕石鼓之下。所以我说齐白石的艺术至少追到了秦汉六朝,我是指他的气质、气味、气息。那吴昌硕的艺术至少追到了石鼓文,已是春秋战国的时代了。黄宾虹取法六国古文同样是六国秦汉以前了,你看他们的气质,他们所学来的东西绝对不是止于明清而是直追先秦了。正因为他们的绘画把最古朴的东西吸纳进来,所以他们的绘画跟吴湖帆、吴待秋乃至四王这些人的画都不一样。翻一翻黄宾虹的画论,会发现他对四王都有异议有微词,他对乾隆雍正年间的扬州画派也有微词,甚至对八大对石涛他也有保留有批评,这是因为他的眼光穿越了他们,他认为他们没有这种东西,他认为他们的东西第一有点市井气,第二有点薄气,他认为不够古厚,不够高古。

中国人在绘画里把相关的金石趣味拿来以后沉淀的是历史,他们是想在绘画里表达沧桑的历史感。黄宾虹在画法上直接去追寻董源、巨然、范宽、黄公望,但是实际上他的气息已经追溯到更远了。这一点如果不懂就会很隔膜,不可能看到他的独到。但是你了解这些以后是不是喜欢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你可以喜欢吴湖帆的美艳妩媚,可以喜欢张大千的漂亮秀气,也可以喜欢于非闇的工丽浓艳,但是你要知道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他们这一类画的气息是上溯到秦汉以前的。看齐白石画的山水,松树非常像六朝人刻石的符号,他画山几乎不画山的结构线,一个轮廓后就是几根重复的线,重复的并排的点,以齐白石的聪明他不至于不懂得怎么皴。看他画的昆虫就知道他能巧到什么样,能精微到什么程度,但他为什么那么画山?因为他要的就是金石气。因为在金石上就不可能细腻,只能粗犷,他宁粗犷宁简约宁单纯,然后高古。我始终说如果我要写山水画史,20世纪的山水画中,齐白石的山水一定是单写一章,独有一品。

黄宾虹除了提出“道咸画学中兴”说,他还经常在著述里提到明代天启崇祯年间是开金石画趣味之端的时期,当时的黄道周、王铎、倪元璐等一大批人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明末清初的傅山作品里已经具有金石画趣味了,王铎是把金石书法引入到绘画里的早期代表人物,金农的绘画里也已经有金石入画的先兆,郑板桥也是金石趣味入画的早期实践者……黄宾虹经常在他的著述里提到这个时代的那一大批人,其中就有翁同龢、吴荷屋、黄易、奚冈,这些人在中国绘画史的主体部分都不见得会被写进去,但黄宾虹认为他们是画学中兴的中坚力量。我看过黄宾虹在90岁时候的一幅古文字联,跟齐白石的雄强、吴昌硕的浑厚相比,黄宾虹在这个篆书联里表现得更古淡。古而淡,淡泊之意,若不经意,这个意趣更耐人寻味。就像我们中国的太极拳,到了一定火候,那太极拳打得若不经意,好像软绵绵的,但是你一碰他是如棉裹铁。黄宾虹这个线已经到了如棉裹铁的境界了,绵里藏针,柔中带刚。相比来说,吴昌硕的篆书还多少有点少林拳的味道,而黄宾虹的篆书就有点太极拳老迈天真的味道,不一样。齐白石的篆书也偏于吴昌硕一类。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