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画廊 > 何为“物象之源”?(组图)

何为“物象之源”?(组图)

2017-09-28 09:03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牛孝杰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北宋 李成《寒鸦图》(局部)

中国山水画从构成图式上分主要有如下两类:其一为山水松石格;其二为全景山水。作为山水松石格而存在的山水画图式多取近景,以树石特写而稍加环境为主,为了表现其画面纵深之境,创作中会利用一些透视方法。如现在存世的宋人作《寒鸦图》,以及一些宋人小品就是例证。此种以特写山水松石的图式应是如潘耀昌所论具有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在其中的。前文如沈括批评李成之掀屋角画法,其实也应是这种山水松石取近景、重特写之图式,故才会有“仰画飞檐”之说。沈括对此持批判态度应是站在以明“物象之源”而进行全景山水创作活动之立场而论的。明“物象之源”以“以大观小”而作全景山水之图式有其发展成熟的一个历程,下文将简要叙述之。

文化异常灿烂辉煌之六朝已经出现成熟的山水画理论,如《画云台山记》、《画山水序》、《叙画》、《山水松石格》等等。然如张彦远所论那样:“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间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泛舟,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暎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如此可知,在创作实践层面与理论发展水平远远不能同步。有时技法的成熟总是落后于理论的成熟,山水画理论已然成熟的六朝,技法在其时还是停留在“人大于山”以及状树“则若伸臂布指”的稚嫩阶段,随后经过漫长之实践积累,终至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出现,此帧其时的代表性作品亦印证了山水画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游春图》卷已经彻底摆脱了魏晋山水画“或水不泛舟,或人大于山”之不明物象“常理”的简单图式。《游春图》卷构图饱满,形象丰富,画卷中所描绘的有:绵延之山脉、各类杂树、人物。舟船、云水等等;画面左下与右下为近处山体与近水坡脚,由右下始,描绘了连绵层叠之山峦以及有序向右上延伸似龙脉之山势,大有咫尺千里之感。观者皆可注意到:画中山石、树木、点景比例变化微妙,物象各正性命,已经暗合传为唐人王维所著《画学秘诀》所论“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若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的以绢素所图之物象不苑于固定目之所视,而更注重穷物之性乃得物之常理,以还物象之本原。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