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丧葬习俗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墓穴的重视是怎么形成的?

丧葬习俗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墓穴的重视是怎么形成的?

2018-04-28 15:39 文章来源: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丧葬习俗可以说是随着私有制发展形成之后,逐步发展和壮大的,在原始社会起初大家都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后来私有制的形成,导致有钱的人的墓穴陪葬品越发的昂贵,对于墓穴的要求也就更讲究,发展到中国宗法制的形成,丧葬制度又进行了一个巨大的变革,而对于墓穴的讲究,甚至慢慢的超过了生者的住宅。俗话讲“一命二运三风水”,风水更多指的就是墓穴的风水,因此可见人们对于墓穴的重视。

人们对于墓穴的重视到底有没有出处呢?其出处就是古代世界观里,万物的生化演变,古代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世界的源头就是这里,而两仪就是指阴阳,生为阳,死为阴,因此人就算死亡了,仍然会默默的影响后世子孙。因为人为父精母血结合而生,又是人阴阳两气的混合体。每个活着的人都有阴阳两气,死后肉体消失,阴阳两气却没有消失。活着的人,气聚凝在骨,人死骨未灭,所以人死气犹存。因此下葬者,要找一个有生气的阴宅,让生气和不死的阴阳两气相结合来保护在世亲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于墓穴是那样的在意。

发展到后世这就成为了一门叫做堪舆的理论,第一本介绍堪舆的书就是葬书,葬书曰“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因此人们对于墓穴的所处之地和陪葬品的越来越讲究了。古人认为如果墓穴居于风水好,生气旺的地方,既可以“反气内骨、以荫所生之道也”,使后世子孙受荫得福,又可以使死者按照生前的愿望投胎转世。所以必须想方设法保护好这种“生气”。这种“生气”有两个特点:“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相地者就是根据这两个特点去寻找能够“聚气藏风”的地方。

从易经上对于世界的看法,到葬书正式的对堪舆做出理论性指导,再到如今遍地各处的皇家陵寝,风水默默的影响着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人,就算不相信这些理论,你的潜意识也会按这些传统的做法去做,然而这些传统而古老的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冲击正慢慢趋向于消亡。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