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外来器物和中国文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组图)

外来器物和中国文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组图)

2018-06-25 09:46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齐东方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汉唐时期墓葬出土的骆驼俑

没有外来文化的参照,我们很难看清楚自身,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乃至融合,古人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教训和方向。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同的文化享有许多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交流的价值在于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外来文化不仅是补充,还将激发出创造和发展的活力。

中国汉唐时期有很多外来文物,自身制造的一些器物中有些造型、纹样,原本也来自外来文化,最终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分辨它们的渊源流变,会发现交流使社会的物质文化不断推陈出新,精神资源也不断丰富发展,交流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影响。

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丝绸之路”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曾是中国早期的政治地理概念。中国东临浩瀚无际的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苍茫险峻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耸入云端的喜马拉雅山。当人们无法跨越这些地理障碍时,这种自然环境带来的消极观念,影响和限制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封闭的环境,早期的政治地理概念,又被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发挥为“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的大一统观。

公元前2世纪发生的“张骞通西域”事件,动摇了这一传统观念。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历经千辛万苦的西方之行,直接原因是要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然而却成为一次放眼看世界的突破,意外的收获是,使中国开始逐渐勾画沟通欧亚的蓝图,此后不断派出的庞大使团,不再完全以政治军事为目的,改变了过去把异态文明看作是自身敌人、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对付的做法。许多国家的使者也纷纷来到中国。“张骞通西域”开创的与西域诸国政府间的往来,使对异国满腹孤疑的防范心理逐渐变为试图了解和求知的渴望,一代代肩负重任的使者,穿梭于异常艰难的戈壁沙漠通道,寻找着东西方文明对峙中的调解办法。

东、西双方使团互访,常常带着各种礼品,有的以使团的名义实际却是纯粹的商业活动。人们通过商品交换逐渐增加了对方的了解,进而开始了文化方面的交流。

文献记录与考古发现不同,文字记录主要赞扬武力战争,对将士的歌颂。考古发现却是精美的外来艺术品,或默默地缅怀丝绸之路的盛况的商贾和驼队。文字记录通常是一些事件和特例,考古发现的多是日常生活的器物,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以后,西域各国、各民族前来中原王朝的次数巨增。路途上主要是用驼马等运送物资,因此胡人牵引的满载货物的骆驼成为那个时代具有特色的文物,形象地反映了东西交往的盛况。在汉代张骞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隋炀帝(569年-618年),他是中国历史上亲自西巡的君王,曾率众历时半年到达张掖,会见了西域二十七国的君主或使臣,场面十分隆重。后来诸番酋长又会集洛阳进行交易,“相率来朝贡者三十余国”。隋炀帝命整饰店肆,陈设帏帐,陈列珍货,大设鱼龙曼筵之乐,会见西方宾客。盛会昼夜不歇,灯火辉煌,终月而罢。这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创举,犹如一次“万国博览会”,对中外交流是一次大促进。

唐代(618-907年)是中国政治史上更为成功的王朝,它的前半段是一个稳固的专制帝国,通过强化控制防止了内部的冲突,对外则积极主动地进行外交。与“张骞通西域”相比,统治的观念变化更近一步。唐初在一次宴会上太上皇李渊令突厥、南蛮首领共同歌舞,高兴地说道“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感慨各族人聚集一堂,四海一家。唐代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击败了西部劲敌突厥人后,曾兴奋地对来自中亚安国(故地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的人说:“西突厥已降,商旅可行矣!”“诸胡大悦”。可见即便是通过残酷战争,和平通商和友好交往是最终的目的。

东西方之间的中亚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变化莫测,当时只有骆驼才能穿越那些令人生畏的沙漠戈壁。汉唐文物中骆驼被特别加以表现,塑像、绘画等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反映的是人们的钦佩、崇敬之情,和对丝绸之路勇敢的开拓精神的歌颂。而且骆驼与商胡常常是一种固定的组合。展现了杜甫诗中的“东来橐驼满旧都”、“胡儿制骆驼”的具体形象。商胡几乎都是深目高鼻,满脸浓密的络腮胡,或秃头顶,或卷发,身穿翻领长袍,足蹬高靴,带各种胡帽。高超的艺术家们对各国来的客人有深刻了解,塑造出各种各样生动的容颜,这些见多识广的胡人也是中西文化的传播者。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