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 孔庙已依存千年(组图)

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 孔庙已依存千年(组图)

2018-07-27 10:47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8 金正隆二年(1157)《京兆府重修府学记》碑图8 金正隆二年(1157)《京兆府重修府学记》碑

另根据元祐五年(1090年)《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中所记“地杂民居,其处洼下,霖潦中注,随立辄仆,埋没腐壤,岁久折缺,殆非所以尊经而重道” 可知,元祐二年(1087年)时任陕西转运副使的吕大忠,因石经所在唐“尚书省之西隅”地势低洼、水漫碑扑等原因,将唐石经“徙置于府学之北墉”。这里“府城之坤维”与“府学之北墉”所指为同一地,因“庙学合一”制度的影响,历来府学与文庙都是相随搬迁,故此次唐石经的迁移地仍为文庙。此碑还记录了唐石经迁至新址后,《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位置关系。《开成石经》“分东西次比而陈列焉,明皇注孝经及建学碑则立之于中央,颜、褚、欧阳、徐、柳之书,下迨偏旁字源之类,则分布于庭之左右”。即《开成石经》是分东西两边依次陈列,“明皇注孝经”即《石台孝经》和“建学碑”立于两列《开成石经》的中间。

另外,此碑还对此地所藏唐石经的排置情况记有“门序旁启,双亭中峙,廊庑回环,不崇不卑,诚故都之壮观,翰墨之渊薮也”。碑文进一步说明了《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位置关系。即《石台孝经》与《建学碑》均由碑亭护围,一前一后立于整个孔庙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同时,《开成石经》被置于回环的廊庑中,从三面环绕双亭。可以说,从元丰三年(1080年)至元祐二年(1087年)间对文庙、《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搬迁,进一步明确了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确立了《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后来再次迁移的格局样式。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正值“崇宁兴学”之时,唐石经又进行了第三次迁移。据现藏碑林的金正隆二年(1157年)《京兆府重修府学记》碑所记:“京兆旧学,在府城之坤维,地非亢爽。前宋崇宁二年,命郡县建学,以宾兴贤能,府帅枢密直学士虞公策承命诣学,谓诸生日:鲁修泮宫,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之颂,是知泮水以育人才也。今府城之东南隅,水易就下,地且文明,欲改卜其处可乎?诸生怡然日:诺。乃范湖州规制,经营建立,庙学之成,总五百楹,宏模廓度,伟冠一时。”这段记录将第三次搬迁的过程清晰说明了。崇宁二年(1103年),京兆府枢密直学士虞策奉“兴学”之命而建庙学;又因“京兆旧学”所在地“府城之坤维”,地势条件不好,而将府学、文庙及石经一一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孔庙现址。此次搬迁完全按照元祐二年(1087年)吕大忠对文庙、《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所设计的空间关系来迁建的,即《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位于文庙的中轴线上,《石台孝经》居中,《开成石经》呈三面环绕之势,互为依存。

至此,历经三次搬迁,至崇宁二年(1103)虞策将府学、文庙、《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迁建于西安孔庙现址之后,历经金、元、明、清诸代,府学、文庙、《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便一直在现址未动,至今已915年。

《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的依存关系

综上所述,《开成石经》自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制完成,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文庙西侧“讲论堂”两侧廊庑始,在后来的三次搬迁中,《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的依存关系始终没有改变。虽然在韩建、刘鄩与吕大防、吕大忠的搬迁过程,因为战乱或国力衰败等原因所致,是通过先后两次搬迁完成的,但是两次搬迁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要将《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集合于一地,而非分离。

此外,《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始终放置于孔庙之中,并且在移至“尚书省之西隅”文宣王庙后,《石台孝经》居中,《开成石经》与之所形成对称的围合之势就开始形成定制,始终未变。由此可见,无论《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经历几次搬迁,三者的这种依存关系从未改变,已经保持了1181年。若以天祐元年(904年)为参照,《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位置关系至少保持了1114年了。这说明,历代保护者试图以《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这样的位置关系来向世人证明,二者在庙学文化中地位和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