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推出午门斩首”午门真的是斩首的地方吗?那它究竟能够有什么功能呢?

“推出午门斩首”午门真的是斩首的地方吗?那它究竟能够有什么功能呢?

2018-09-06 17:36 文章来源: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紫禁城不愧是天垂像而成的人间都城,从选址、布局到建筑,无不体现上天的意愿,传达着皇权至上的思想,甚至连布局在这座辉煌宫殿里的门也不例外。

说起紫禁城的门,至少有有上万个。现在每天早上一开门,成千上万的游客涌进来。可在过去,这里来往的都是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而且这些门奥妙无穷。在这里,我只说几个有代表性的,就是城墙四边的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先说午门。一说午门,恐怕你会觉得很可笑——连孩子都知道午门,还用你说吗?现在的电视剧里就有一句常用的台词:推出午门斩首。可是我在这里要告诉你,午门从建城那天起,就没有一个人头在这里被砍过,戏文里讲的是个误会,所以你知道的也就是个错误了。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紫禁城四个门中最气派、占地面积最大的的一个门,正好压在中轴线上。大家在前面都已经了解了中轴线的意义了,那么压在中轴线上的建筑就决不是一般的建筑。在我们所见到过的门当中,不管是在哪里,几乎都一个模式,都是平的。可是午门不同,它整个呈“凹”字形,这是从汉代的门阙形制演变过来的。从建筑的角度看,这个城阙是延续了唐宋以来的皇宫正门形式,两翼合抱,是出于使防御更加严密的需要;而从设计上看,是为了突出皇宫的尊严。你看,进了承天门以后,又经一道端门、夹道两旁是较低的朝房,到午门前就出现了一个豁然开朗的空间。这个阙就形成三面包围的封闭性的广场,显得城楼格外庄严和高大,门禁也更加森严了。再加上城楼和两观楼上的廊庑亭阁是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四座亭阁式崇楼各有一个镏金的金顶,午门又带有华贵气息。特别是门楼两侧分设钟鼓,皇帝祭祀坛庙时呜钟,祭祀太庙时击鼓,举行大典时,既呜钟又击鼓,那就显得更加气势了,成了皇宫千门万户中的第一个“高峰”。所以,从它的造型和设置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确实不一般。那么一个正门,它为什么叫午门了呢?为什么人们不给它起个更好听、更响亮的名字?“午”者中也。在罗盘上,午代表正南,所以午门也是南大门的意思;也是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高高在上,普照山川大地。你说,这样一个地方怎么能用来杀人呢?

那它究竟能够有什么功能呢?

当然了,既然叫门,它首先是进出用的。可是门不一般,进出也就不一般了,讲究非常多。你去了就可以看出,这午门上部为城楼,下部为城墩。城墩共有5个门洞。从城外看是三门洞开,而从城内看又是五门并列。这是因为,东西城台北端还各有一个门,好象藏在人的两腋之下,叫掖门。两个掖门分别从城台的“肚子里”,曲折通向城台之后,正面不易看到。这叫“明三暗五”。现在你要去那里,从哪个门进、哪个门出没什么关系,可是过去就不行了,每个门都有它的用途,都有它的讲究,即使大臣,走错了也不行。明代的时候,大臣们上朝都是从南城、东城出发,先到午门前,但是不能从这里进,必须经过金水桥到左右两门,左门供文武百官出入,右门供皇族王公出入,然后才能进得大殿去朝见皇帝。清朝时就省事得多了,是由东华门进入紫禁城,穿过景运门来到乾清门。午门中间的门是供皇帝出入的“御道”。这条御道南至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就是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它从太和殿皇帝宝座下穿过,表示皇帝位居中心。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时候,有两种人一生仅有一次通过这个门洞的机会:在皇帝大婚之日,皇后可以乘凤辇由午门中间门洞经过一次。不过也有例外,乾隆皇帝出宫南巡,随行的皇太后和被册立为皇后的新娘子可以从午门中门出入。再一个就是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破例。殿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在太和殿宣布考试名次后,出宫时可以走一次。顺便说一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回宫时进的也是午门中门。那么剩下的就是文武大臣走东门洞,宗室王公走西门洞。两个掖门平时不开,有大朝会的时候,百官按文武分别从两侧掖门进出。殿试的文武进士,按名次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可见,沿着中轴线的御道出入午门,是皇帝的特权。

作为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可不是就进进出出那么简单。它还有什么用?

首先,它是举行国家重要典礼的地方。过去非常注重历书,所以每年的腊月初一,皇帝都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还有就是国家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后,皇帝要亲御午门城楼,接受“献俘礼”,这也是最能展现国威、军威的仪式了。那时,午门前的广场上,刀枪林立,旌旗蔽日。皇帝站在城楼上,一声令下,俘虏就被从前门经千步廊、承天门、端门解到午门前了。皇帝坐在午门城楼的御座上,他说一声“赦”,就算免了俘虏的死罪。

其次,它是“廷杖”大臣,也就是打屁股的地方。这就和民间传说的“推出午门斩首”联系起来了。事实上,午门斩首根本就是虚构的,哪个皇帝会让自己家门口沾染到血腥?那这种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明朝有一位皇帝十分好色,规定三年选一次妃,可他是年年都要选妃。而且他大部分时间都沉浸于后宫中,对于朝中大事也不太用心。朝中大臣十分忧心,便群体跪在午门,希望皇帝能了解他们的忧心。皇帝哪能听进劝说?盛怒之下,又不能把这些大臣全给杀了,都杀了谁给他干活?朝廷也会大乱的。可是不惩罚又不行,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打屁股,用木棍打100下,由太监来执行。就这样,有数十位大臣被打死了,尸体拖出午门,百姓就开始传说:皇帝在午门前打死人了。后来一些说书唱戏的也穿凿附会,于是,拖出午门斩首一说就不胫而走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