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件不容错过的展品是来自普利兹克基金会收藏的金胡瓶。这件金胡瓶是同类器具中最大的一种,高近50厘米。其外形华丽精美,制作工艺精湛绝伦:首先用一整块金属片制造出流、颈部、腹部,再用一整块金属片制出八棱形的底部,再将二者焊接在一起;然后将把手及其孔雀形端饰单独锻制出来,再接到瓶体上。胡瓶上饰有凤鸟纹、鸳鸯纹、狮纹、羊纹和有翼独角兽纹等,装饰主体完成后,工匠还要另加锤打和磨光,并将轮廓线进行錾刻和冲打加工,使图案更加立体生动。在收尾阶段,还会在宝石座上嵌入绿松石,形成纹样。整体展现出独特的浮雕式金属工艺。制作这件胡瓶的粟特工匠别具匠心地融合了萨珊、中亚和唐朝的样式,以迎合当时吐蕃人的品味。这类金胡瓶中,动物的主题是变化的,或腾跃、阔步行走、直立咆哮,或倒于狩猎者箭下,舞于草原之间,翔于天空之上,形态各异,乃根据器物的类型、功用及其拥有者的要求而加以设计。
文明共进:丝路文化交流的传奇,如今还在继续
长期以来,丝绸之路物质文化史研究主要围绕着唐朝、中亚、波斯和地中海等中心,对雪域高原的古代吐蕃叙述较少。此次展览则生动讲述了吐蕃如何创造性地吸取周边文化的精华,并逐渐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历程。在展览中,你可以看到吐蕃如何学习大唐先进的政治体系、占星术、医学和文化艺术,如何从印度引入佛教,从尼泊尔聘请工匠,如何使中亚绿洲国家的医师、学者和工匠艺人成为宫廷活动的参与者。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主办方希望通过展览与海内外观众共同见证这样一个史实:在7至9世纪,是丝绸之路沿线诸文化不断的交流、融合以及东西方的多样文化,造就了吐蕃文明的传奇。
对于主办方之一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来说,这次展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是他们首次举办的国际大展。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汤姆·普利兹克先生(Tom Pritzker),还是一位对藏学历史和考古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在过去四十年里,他与夫人玛格·普利兹克(Margot Pritzker)及儿子大卫·普利兹克博士(David Pritzker)每年均会前往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地区进行田野考古踏查,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此外,普利兹克家族与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大学等机构合作二十余年,为西藏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他们把这个全球唯一的国际大展放在了中国,放在了敦煌。他们对这次展览充满期待,希望基金会与国家文物局以及中国文博机构之间的持续合作,将成为中美两国间文化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
大卫·普利兹克博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为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策展人,他代表基金会与敦煌研究院前院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王旭东博士联合策划了此展览。王旭东说:“希望这场多元荟萃、交相辉映的丝路文化大展带给大家非凡的文化体验。相信文物多元的、世界的、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魅力,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多元文明的相生相长、偕行共进,让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因此而丰富多彩。”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
展览时间:2019年7月3日—10月22日
展览地点: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