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源自欧洲的绘画造型方法,以解剖学、透视学、光学为基石,具有真实表现客观事物的造型优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徐悲鸿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他认为汲取素描这一具有科学理性的造型语言,以丰富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力,可使之臻达“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境界。
徐悲鸿 衬布 23.5×31.5厘米 纸本炭笔 早期 徐悲鸿纪念馆藏
/赴欧留学:
素描画稿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练习,更是一场艺术认知的革命
1919年徐悲鸿赴法国留学,后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入弗拉孟画室,又遇有“法国最大画师”美誉的达仰,受其教诲,其间还赴柏林问学于康普,在学院派严谨体系的淬炼下,又广吸伦勃朗、安格尔、门采尔、贝纳尔等欧洲绘画大师的艺术营养。留学时期的徐悲鸿,每日工作十余小时,无数次地带着水、干粮和画箱去卢浮宫临摹,细致研究石膏像的每一个块面转折,又下切实之功夫进行人体的写生练习,对肌肉的构造特点做精微的观察和精确的分析,“如小腿有几部分肌肉,一用力,即紧张,臂亦然,故善用之者,仅显出几根筋,画面即呈紧张”,甚至是对一块衬布都会刻画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