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如何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组图)

如何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组图)

2019-07-02 07:37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王洪义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01e4f1565d88346ac7253403610ec6.jpg@2o

有陌生化效果的公共艺术作品,能让日常用品超越任何概念的束缚,突破我们对它的习惯认识,帮助我们从长期形成的审美疲劳中清醒过来,发现最常见的日用品也有巨大的审美潜力。当然,这里所谓“陌生化”不是让人素不相识或无法辨识,而是要让陌生与熟悉同时存在,也就是说,以陌生化面貌出现的艺术作品要同时包含陌生与熟悉两种生活信息,既要前所未见,又要保留平凡事物的基本特征,而不能只有陌生没有熟悉,这样才能符合朱光潜所说的“不即不离”的审美原则。

陌生化与日常审美

通过陌生化创作模式让人们从日常事物中获得美感的做法,与人类喜新厌旧的弱点有关。因为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但对于陌生事物往往有好奇心理,也常常会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所以,将日常事物改造为艺术品的“陌生化”公共艺术作品,是对日常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的双重能量的发现与置换,能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对日常事物的非概念性感知能力,使我们在面对日常平凡事物时不再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从而摆脱受商业力量控制的自动反应式审美,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发现有新鲜感的审美对象。

但这样也带来另一方面的理论问题,即陌生化公共艺术的价值实现前提是传统美学中以不熟悉、非实用的事物为美的看法,陌生化的作用是变普通为不普通,变日常为非日常,而这就似乎意味着只有不平常、不普通的事物才有审美价值,也就成了对熟悉、普通和平常事物的审美价值的否定。西方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将熟悉和普通的日常生活视为一种与刺激性的陌生化体验相对应的、有相辅相成意义的审美体验过程。即如果我们没有普通、常见、熟悉和相对静止的日常生活,只有连续不断地、非凡的、紧张的特殊经历,我们就很难有心情或条件对陌生化事物给予足够的关注。虽然在一些经典论著中会把平凡的日常生活看成单调、乏味、枯燥、毫无美感可言,但如果从分类而非敬语意义上理解“审美”,就能知道缺乏连贯结构、散漫、单调和平淡本身,也是可以成为日常审美体验对象的。这是一种以平凡为特征的日常审美体验类型,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休闲活动就建立在这种审美体验的基础上。

一切审美体验都基于对外界事物的直觉反应,日常生活审美与艺术审美并非截然分开的两极,陌生化创作模式是公共艺术实践中将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工作方法。它能赋予日常凡俗生活以新鲜感和刺激性,改变了日常事物因被熟知而被漠视的社会属性,构造出从日常审美经验到艺术审美体验的连续体,实现公共艺术介入现实社会、提升日常生活审美价值和抗拒消费社会中的自动化审美体验的创作目标。但这样做也有可能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中造成对敬语意义上的艺术审美价值的削弱,对此我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