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方寸世界 烂漫焕彩·张旭华作品赏析(组图)

方寸世界 烂漫焕彩·张旭华作品赏析(组图)

2024-03-05 11:3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czlhv7s0dq8jw68yrl.jpg

《人民美术网》编者按语:

营构特有的金石王国

面对张旭华的作品,验证了这种说法:“一个好的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而一个好的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是的,学习篆刻的人,都要先学篆书,没有书法的功底,篆刻水平很难达到更高的层次。

张旭华临读了上至甲骨、金文,下至石鼓、诏版及清代诸家的大量名碑名帖,甚至还钟情于古印陶、摩崖石刻、先秦碑文、汉朝瓦当、墓志经幢造像等艺术风格的研究;流连在对远古时代篆刻文化的探索之中,构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色斑斓气息溟濛的春秋古印玺,到雄浑刚健气势浑朴的秦汉官印;从流派纷呈、气象万千的明清印苑,再到古拙典雅、气韵高古的西冷印风;在长期的浸淫和陶冶中丰富了学养。致使张旭华对中国印的艺术精神、审美理想、形式语言和形态构成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进而营构着特有的金石王国。

为了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在他创建自己的金石水墨艺术工作室时还特意取名为“牛车水石墨坊”,着特殊的寓意。在艺术实践中,他善于制造矛盾冲突,营造处理对立统一的画境,创新了章法,堪称“事绝而言象”。

张旭华将中国印学知识了然于胸,融会贯通,逐渐领悟到名家笔墨的运用以及线条流转的神韵,并尝试着将篆书的特质揉进了汉隶之中,将隶书的用笔和结构融进了行书之中,使自己的书法,呈现篆隶特质,古拙大气。他的书法很有视觉冲击力,线性造型与块面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将线性运动转化为块性冲撞“分形”,团块间挤出的起伏感、爆裂感、压迫感,创造出极尽精微的笔情墨韵。

将古典艺术的壮美和宗教艺术的神圣,对现代艺术的抽象化等美学理念,融会贯通;从秦汉雄浑古朴,到明清文人的婉约典雅,含纳传承,形成特有的壮美与优雅的艺术风格。

厚学养,敏思辩。张旭华书法、篆刻的艺术语言,放眼风物,开阔胸襟,在宁静祥和中坚守风骨,践行着当代艺术家最有普世价值的学术追求。

李人毅

2024.3.4 北京

czlhx9ftid9f5fqr4e.jpg


方寸世界 烂漫焕彩·读张旭华的篆刻艺术有感

           甘一鸣

 

在张旭华数百方金石印章面前,我陷入沉思;

在张旭华一大摞荣誉证书面前,我沉入遐想;

czlhxr8krynj6cucsg.jpg

在安徽省诗书画研究会举办的笔会上,我开始解读这位被誉为“印坛皖派一把刀”的著名篆刻家张旭华先生……

篆刻艺术是篆法与刀法达到完美结合的一朵奇葩。一件好的篆刻作品是作者的心灵与刀石碰撞迸发出的闪亮火花。篆刻艺术妙在对以篆书为主的书法艺术深刻的领悟,也妙在作者对书法线条镌刻刀法的稳准且狠,圆健厚爽的表达。所以,我们历来认为,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的综合艺术。

旭华篆刻伊始,从金文入手,以吮吸法乳。他与金文相濡以沫,影形不离,几乎是日日临池习作,夜夜读碑思悟,后直追先贤吴昌硕、邓散木,颇有收获。旭华的篆刻,犹如滚滚东流淮河水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一圈迷人的涟漪,一排拍岸的巨浪;又宛如长江源头的纯净碧流,一路逶迤浩浩荡荡,经沉淀洗礼,千回百折,才有了气吞寰宇的惊天一瞬。

czlhxzb35hnmqs0ycu.jpg

旭华篆刻,运刀如笔,一气呵成,独以腕力取胜,方寸之间,即使七八头十个字也能布白疏密,浑然一体,气象万千。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书法成就,他的篆书初宗汉碑,临遍《史晨碑》、《乙瑛碑》、《石门颂》,深得三昧,化为自我,遂以隶笔作篆,并参之以北魏碑意,灵动自如,独创一格。书法上的得笔,影响到篆刻,篆刻上的创新又反哺于书,书法与篆刻交相辉映,令人惊叹不已。

czlhzcw7v4ubnxe5vc.jpg

张旭华的篆刻作品具有思想性与历史感,古意盎然,气韵生动,多吸收浙、皖派诸家营养,上溯秦汉印体,不蹈常规,钝刀硬入,朴茂苍古,简练厚重。分别为我国著名美学家郭因、著名画家章飚所治朱文印“九十岁后之作”、“厚德载物”,以及“浴火重生”、“乐在其中”、“真水无香”等数方闲章,线条婉约畅达,浑朴矫健,大有“皖派”鼻祖邓石如刚健婀娜之风格。为著名画家宰贤文所治“黄山烟云”一方印,笔触鲜明,刀感畅达,以汉碑额篆入白文印,兼收石鼓文,奇气横溢,冲、披、削,随意由之,使印章审美效果真正有“方寸之间,气势磅礴”之象。

czlhy6aqb8q1ltp6na.jpg

“自强不息”线条古拙,笔意苍茫,加上有意无意地敲击,樵凿等技巧,整个印面浑厚与灵动统一,豪放与精巧相生,独树一帜,引起印坛的关注。郭因先生赞评张旭华:“是一个善于在小天地做大文章的人”。所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了《张旭华印谱(一)(二)》;《人民画报》《中国画报》遴选出他的篆刻作品编入《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2008年北京奥运会收藏了他所刻的“问鼎”、“夺魁”、“逐鹿”、“执牛耳”四枚印章,让他的篆刻艺术走向了世界;他被曲阜鸿儒书画院特聘为篆刻艺术顾问等荣誉不一而足,享誉印坛。旭华的篆刻作品还引起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地书法篆刻家的关注,经评选他的篆刻作品被定制为安徽省外事活动礼品赠送外宾、华桥等国际友人,他也因此荣登“第三届安徽书画年度人物”榜。

czlhz7xg0beqb1wpfn.jpg

一方面悉心研习,再方面纵观博览,旭华偷得半日闲,直奔西子湖畔孤山脚下的西泠印社,汲取篆刻大师来楚生、刘江、韩天衡、徐银森的篆刻艺术营养,不乏目睹“浙派”丁敬、蒋仁、黄易等“西泠八家”真品,细心品味,深得大师作品神髓,又自出新意,遂形成自己的篆刻作品的雄迈峻苍、英姿爽利的艺术风格。

czlhyftywalq2kzaje.jpg

张旭华的肖形印,在其章法和刀法上有着自己的特点,肖形印“龙“、“鸡”在章法上,他能自觉地运用虚实对比,神形兼备重在传神的原则,发挥书法构图特长,并融合篆书构架特征而又不失其汉魏晋唐的刻石风味,使其肖形印的构图凝重而安祥,繁简得当。在入印图案和文字交合的肖形印中,文字与物象经营位置恰到好处,相映成趣,增强了肖形印的艺术效果和审美趣味。在刀法上,张旭华也有独到之处,他大胆使用“向线冲刀”刀法,克服了元代图案押线条单一重复的缺点,取得了汉凿印和西汉、北魏六朝画家,造像的斑驳有致的艺术效果。他还在吸取汉画像、北魏六朝造像线刻这一艺术技法时,进行大胆的密集和疏散处理,使其刀下的动物、人物、虫鸟更具有立体感和表意性。观张旭华的肖形印,不仅气势宏大,而且刀法、章法配合得天衣无缝,章法疏朗,刀法稳健、深沉,被海派、浙派的专家誉为“皖派一把刀”。

czlhz1xf5nzcnjfdlk.jpg

但见张旭华篆刻时,用刀一如写字的用笔,或像先贤汪关、陈巨来,慢工细活;或如吴昌硕、齐白石解衣槃礴。旭华刻印,用刀似顾绣,精雕细刻,一丝不苟,容不得一丝尘埃,即便如此,每每下刀,刀刃逼杀于字口,宛若狮子搏象,两眼直盯刀口不放,两唇紧闭凝神,两臂紧收出力,使刀刃上的强力,自然地转化为线条的张力,他的用刀技法,师承祖师爷缶庐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收获到“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佳趣。浙派专家认为,张旭华的用刀,聚结着自己的理想与精气神,汇聚了程邃的圆融、邓石如的凝重、徐三庚的鲜活和赵之谦的放纵。

czlhyk7tfgs2pds8ls.jpg

放下刻刀,旭华便握笔书写篆字,他对《石鼓文》情有独钟。《石鼓文》昭彰百代,在文字形体的演变史上,它作为填补青铜铭文向秦小篆过渡的形态,特别是它在书法史上以字逾寸的法体,鸿巨的篇章,集周代书法之大成,成为秦统一前大篆书法的经典之作,其风格之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用笔之圆劲、挺拔,圆中见方,有如玉箸,法体长纵趋方,促长引短,开阔均衡,气派雍容。张旭华始终认为,篆刻离不开篆书的灵魂,两者相互依存,篆书的长期习作使得张旭华在篆刻方面有着书体的多变,笔法的巧妙和刀法的多样,从而营造出印面上奇正相辅的字法美,虚实相生的章法美,笔情墨趣的刀法美,驰骋才艺的边款美和朱黛相辉的印屏美。

方寸世界,烂漫焕彩。张旭华手中的刀在印石上“沙沙”地向前冲去,飞溅着雪花般石屑,“沙沙”声中飞腾着他的篆刻创作思绪,闪烁着他创新的火花……

2020年7月6日

(甘一鸣,记者、文艺评论家,原安徽工人日报宣城記者站站长)


czlhzxemfxrhzvr6gt.jpg

艺术简历

张旭華,男,1961出生,安徽涡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原二级巡视员(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书画研究院书法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安徽分院副秘书长,结庐印社名誉副社长,安徽省诗书画研究会、铁军书画社、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厦门大上美术院院士,曲阜鸿儒书画院名誉副院长。

《张旭華印谱(一)(二)》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18 年荣获第三届安徽书画年度十大人物奖(“燕谷坊杯”);2019 年 6月获“文脉传承·人民喜爱的书画家”全国网络大赛一等奖;曾获中华风采人物网络评选“2016 中国品牌影响力书法家”奖;全国首届现代篆刻艺术大赛二等奖;《人民画报》、《中国画报出版社》颁发的《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珍藏证书;篆刻作品被定制为安徽省外事活动礼品。受聘为《中安书画网》、《警探网》艺术顾问。


责任编辑:娜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