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一位海派画家的“西行漫记”绘就另一种“中国式风景”

一位海派画家的“西行漫记”绘就另一种“中国式风景”

2024-04-09 16:49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范昕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顾士本《溪水》

这几天,慕名前来参观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的观众,不期在隔壁展厅邂逅西藏风情满满的“西行漫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藏顾士本作品展”,为这另一道“中国式风景”而驻足、吸引。

展览的主角顾士本(1927—2009),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海派画家。他生于浙江鄞县,1949年入伍,长期从事部队美术工作,1980年调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工作。其作品基本为写生作品,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题材涉猎军旅生活和西藏少数民族风情,多幅作品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收藏。此次展览从顾士本家属捐赠给中华艺术宫的140余件作品中遴选了近70件展出。这批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反映的是顾士本任部队文工干事、美术工作员期间随中央慰问团赴藏采风及其扎根西藏15年的生活体验。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金懿诺告诉记者,希望通过对顾士本这一个案的研究和展示,带领观众回顾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油画家“西行”艺术探索的艰辛与收获。

在此次展出的顾士本早期如《甘孜藏族姑娘》等作品中,能够看到画家对藏族同胞民族服饰和藏族民居陈设的精细刻画。随着时间推移,顾士本的作品更多高饱和度的色调以及神秘壮丽的自然风光,这些元素为他提供了油画民族化探索的灵感。表现被皑皑白雪覆盖的边境岗哨的《宁静的国境——乃堆拉》便是一例。“乃堆拉”藏语的意思是“风雪最大的地方”。据顾士本的夫人尤敏娟女士回忆,当时顾士本去边境体验生活时,风雪很大,条件非常艰苦,晚上只能睡在睡袋里。

展览结尾处,几组看似角度相近的作品被并置,打开画家对于写生和创作之间关系的探索,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彩蛋。绘画史上,写生作品的同一角度、类似角度写生屡见不鲜的,如莫奈的“干草堆”等。在部队创作任务重,无法经常外出采风的情况下,对同一角度进行二次、三次创作是画家对技法运用、主题表现的实验,也是在写生观察基础上对时代审美、创新的探索。

展览呈现的这批作品无论画人还是画景,大多尺幅不大,但质朴动人,似乎并非刻意为之的创作,而是真诚随心的记录。从富于地域、民族特色的肖像,对雪域高山遥遥相望的描绘,到主题性创作,顾士本始终秉承“艺术源于生活”的信念。正是深入边疆军区生活的体验,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情感。也正是这些真诚表现的作品,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藏美术的发展历程,客观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人文情怀。真诚描绘现实,积极讴歌生活,这种把真、善转化为美的意义,时至今天仍是美术创作的驱动。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