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胜峰所著《雁山云水》
杨玉良院士作序:感悟雁山云水 启迪人生智慧
我与胜峰先生相识于瑞安、缘起于文化。2019年,瑞安市举办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年会暨玉海文化研究论坛,我是受邀嘉宾之一。胜峰先生公务繁忙,但一路陪同考察,我们彼此开怀畅聊、交流甚多。从那时起,我与瑞安结缘,也与胜峰先生结缘。
我虽然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也曾主管和统筹过全国高校的学科发展与学位授予权,我的专业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但作为曾经的大学校长,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责无旁贷,并日渐成为怡养自己情怀的一种爱好。

瑞安作为千年古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脉赓续、薪火相传,瑞安人与瑞安文化交相辉映,我一直比较关注。欧洲学者曾提出“李约瑟难题”,就是“中国古代对人类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曾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界称其为“韦伯难题”。我觉得,瑞安先贤引领的永嘉学派“事功思想”、瑞安学计馆的“数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两个难题。我认为,这两者的影响不限于区域文化,应该说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改造、近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和现代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引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近代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作为复旦学人、复旦大学原校长,更高兴地了解到,瑞安和复旦大学历史渊源深厚,文脉、学脉共融。瑞安先贤们的思想和所为,可谓是开启了近代中国数学乃至现代自然科学和高等教育的先河。就复旦大学的发展而言,早在初创时期,项骧先生等瑞安人奔走辛劳,及至拔节发展;李笠先生、周予同先生等瑞安人都是尽了股肱之力;到了现当代,苏步青先生、谷超豪先生等瑞安学计馆的二代、三代传人,为复旦大学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所以,我对瑞安、瑞安人、瑞安文化,极有亲近感。

文化生生不息,关键在于接力、传承与发展。从胜峰先生身上,我清晰看到这种文化使命感。据我了解,胜峰先生在乐清工作时,就重视乡村文教设施建设,组织了“雁山论坛”,提出了乐清“三张文化金名片”,推动了创新乐清建设;到瑞安工作后,积极推进话桑楼重建、忠义街改造提升、国旗教育馆建设、瑞安中学办学、瑞安五中迁建、瑞安图书馆新馆筹建等,系统推动“永嘉学派丛书”等乡邦文献整理,这些年他串联起乡村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等,努力去厚植文化沃土、发掘文化价值、培育文化自信。我想,胜峰先生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一直以来崇文重教尚学,从认识文化、感悟文化到践行文化,直到努力推动创建时代的新文化,一步一个脚印汇成了文化之旅,着实难能可贵!
最近,胜峰先生将这些年文稿编辑成集,取名《雁山云水》,这是践行文化之旅的鲜明印迹。此集记录历史、传扬文化、观照现实,既有为政、为事和为人之道,也含所思所想所念之理,对于基层干部谋事、干事、成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热切期待更多人能够从中感悟雁山云水、启迪人生智慧。
欣为序。
(杨玉良,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现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